方劑組成解釋
蜀葵花散中加入雄黃,乃因其具有解毒、殺蟲、燥濕之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肺、肝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可驅除體內濕熱,治療因濕熱所致的瘡瘍、疥癬等皮膚病。蜀葵花性寒,味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
兩藥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疥癬等皮膚病有較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葵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蠍子咬傷」,屬古代外用解毒消腫之急救方。蠍毒為風火濕熱之邪,其螫傷後局部多現劇痛、紅腫,甚則麻木或蔓延。方中以雄黃為主,解毒辟穢;輔以李子仁散瘀消腫、蜀葵花清熱利濕,三藥協力,共奏袪毒、止痛、消腫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主藥)
- 性辛溫,有毒,然外用善解蟲蛇毒,《本草綱目》謂其「殺百毒,辟百邪」。其硫砷成分可抑菌消炎,抑制蠍毒擴散,迅速鎮痛。
李子仁(輔藥)
- 味苦甘平,功擅活血散瘀,《千金方》載其治「跌撲損傷」。此處取其破血行滯之性,化解蠍毒導致的局部氣血壅滯,減輕腫脹。
蜀葵花葉(佐使藥)
- 五月五日午時採者,取其陽氣最盛時之藥力(古俗此時採藥效強),性甘寒,清熱解毒、利濕。民間用治瘡癤,其黏液質或能緩解蠍毒灼熱感,助雄黃清透邪毒。
配伍特點
- 毒攻毒:雄黃以毒制毒,直折蠍毒火性。
- 動靜結合:雄黃之「動」(速效解毒)配李子仁之「靜」(化瘀定痛),佐以蜀葵花調和緩衝。
- 外用直達:先以針撥(刺激排毒),後以藥末外搽,使藥力直透患處,符合中醫「就近祛邪」原則。
此方體現古人「簡、便、驗」的急救思路,結合解毒、活血、清熱三法,針對蠍毒特性而設。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李子仁1錢,蜀葵花葉(五月五日午時採)半錢。
上為末。
先用針於蠍傷疼處撥,再用藥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蜀葵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 組成:雄黃2錢,李子仁1錢,蜀葵花葉(5月5日午時採)半錢。 主治:蠍子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