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崩四物湯

定崩四物湯

DING BENG SI W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20%
脾經 18%
肺經 16%
心包經 7%
腎經 4%
胃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崩漏出血,改善患者因血熱而導致的出血症狀。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甘涼質潤,能滋陰養血,補益氣血,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崩漏。

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止血,更能滋養血脈,從根本上改善崩漏問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固崩止血:白芷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作用。對於崩漏患者,白芷能幫助收斂止血,緩解出血癥狀,同時也能改善宮頸糜爛、外陰瘙癢等症狀,輔助治療崩漏。
  2. 芳香化溼:白芷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溼、通鼻竅、止痛的作用。對於崩漏患者,白芷可以幫助改善氣血運行,緩解溼氣滯留所致的腹痛、帶下等症狀,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白芷在定崩四物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固崩止血,又能芳香化溼,協同其他藥材,提高療效。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血虛所致的崩漏、月經不調等症狀,並協同四物湯補血養血的作用。
  2. 固澀止崩: 白芍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固澀止崩,抑制子宮出血,配合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生地等藥物,共同發揮止血止崩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芍在定崩四物湯中,不僅能補血養血,更能收斂止血,達到止崩止漏、調經止痛的功效。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崩漏症狀,如腹痛、腰痠等。
  2. 引血下行: 川芎能引血下行,與四物湯中的當歸、熟地等藥物相輔相成,將積聚在子宮的瘀血向下引導排出,達到止崩的效果。

總體來說,川芎在定崩四物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和引血下行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崩漏症狀,達到止崩的目的。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女性崩漏多因血虛或血瘀所致,而當歸能補血養血,活血化瘀,有效改善血虛或血瘀所引起的崩漏。
  2. 滋陰潤燥: 當歸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緩解因血虛或血熱導致的陰虛燥熱症狀,使治療更為全面。

總之,當歸在定崩四物湯中起着補血活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是治療崩漏的重要藥材之一。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止血固崩: 蒲黃性涼、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女性崩漏多因血熱妄行、瘀阻胞宮引起,蒲黃可清熱涼血,止血固崩,配合四物湯補血活血,可有效改善崩漏症狀。

2. 疏通經絡: 蒲黃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有利於改善女性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崩漏症狀。配合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可增強止血功效,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女性體質。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止血,固崩止帶:阿膠具有滋陰補血、止血固崩的功效。四物湯本身補血活血,而阿膠則能更有效地補充血氣,並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固崩,有效治療女性崩漏、月經不調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益氣養血: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可滋陰潤燥、益氣養血。女性體質易受陰虛燥熱影響,阿膠能有效緩解陰虛,補充體內津液,改善氣血不足,進一步增強四物湯的補益效果。

因此,阿膠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定崩四物湯的止血固崩功效,更能起到滋陰潤燥、益氣養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適合治療女性體質虛弱、血虛虧損所致的崩漏、月經不調等症狀。

定崩四物湯中加入小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止血涼血:小薊性涼,味苦甘,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定崩四物湯用於治療婦女崩漏,而小薊能清熱涼血,止血止崩,緩解因熱毒蘊結導致的出血症狀。
  2. 清熱解毒:小薊除了止血外,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若崩漏伴有發熱、口渴、小便赤等熱證,小薊可清熱解毒,輔助四物湯涼血止崩。

因此,小薊在定崩四物湯中起著止血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婦女崩漏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崩四物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因風濕邪氣侵襲衝任二脈(主管婦女生殖及氣血調節),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新血不生而舊血滯留,引發以下證候:

  1. 血崩如豆汁:下血量多,色暗紅黏稠如豆汁狀,屬風濕夾瘀、血不歸經之象。
  2. 腹脅陣痛:風濕阻絡、瘀血內停,氣血不通則痛,痛勢陣發提示正邪交爭。
  3. 脈浮澀微數:浮主風邪在表,澀為血瘀滯,微數暗示陰血不足化熱。
    綜合而言,此證屬「風濕夾瘀、衝任不固」,治法需祛風除濕、化瘀止血、養血調衝。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四物湯為基底,結合化瘀止血藥,構成「養血祛風—化瘀固崩」之結構:

  1. 四物湯加減(養血調血)

    • 當歸(醋炒):醋製增強入血分,養血活血,調衝任之滯。
    • 白芍(醋炒):酸收斂陰,緩急止痛,制約川芎之辛散。
    • 川芎:辛溫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助排除滯血。
    • 生地(炒松):炒製減寒性,滋陰涼血,防血熱妄行。
      (註:此四物湯去熟地改用生地炒,更適應產後瘀熱未清之體質)
  2. 止血化瘀藥(標本兼治)

    • 蒲黃(炒炭):炭藥止血不留瘀,專治崩漏下血。
    • 阿膠(血余炭炒):血余炭助阿膠補血止血,增強固攝衝任之力。
    • 小薊根:涼血止血兼利尿,導瘀熱下行,防風濕鬱熱。
  3. 祛風化濕藥(治本之要)

    • 白芷(炒黑):炒黑減辛燥,取其入血分祛風濕,止崩中腹痛。白芷辛香能醒脾化濕,且引藥入衝任。

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川芎、白芷辛散祛風,配伍白芍、阿膠斂陰止血,防耗血過度。
  • 炭藥止血:蒲黃炭、血余炭炭性收澀,針對血崩急症,直接固攝經血。
  • 風濕並治:白芷祛風濕,小薊利濕熱,契合「風濕襲衝任」之病機。
    全方以養血為體(四物湯化裁),化瘀止血為用(炭藥配伍),佐以祛風濕藥,使衝任得固、宿瘀得化,新血自生而崩止痛消。

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產後多虛多瘀」的治療原則,在四物湯補血基礎上,針對風濕與血崩的特殊性加減:

  • 若風邪偏重,可加荊芥炭增祛風止血之效;
  • 若瘀象明顯(如血塊多),可酌加五靈脂增強化瘀。
    關鍵在於辨明「風濕」與「血瘀」孰輕孰重,調整祛風藥與止血藥比例。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炒松),白芷1錢半(炒黑),白芍1錢半(醋炒),川芎1錢,當歸3錢(醋炒),蒲黃3錢(炒炭),阿膠3錢(血余炭炒),小薊根3錢。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陰虛血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定崩四物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生地5錢(炒松),白芷1錢半(炒黑),白芍1錢半(醋炒),川芎1錢,當歸3錢(醋炒),蒲黃3錢(炒炭),阿膠3錢(血餘炭炒),小薊根3錢。 主治:産後風濕襲於衝任,不能去宿生新,血崩如豆汁,腹脅陣痛,脈浮澀微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