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柏飲

AI BA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8%
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2%
胃經 9%
膀胱經 5%
膽經 3%
大腸經 2%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艾柏飲]的組成中包含[艾葉],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痛和驅寒的作用。艾葉能夠改善由寒冷引起的經痛,同時其溫經作用有助於促進經絡的暢通,使[艾柏飲]在處理寒冷和經絡問題時更加有效。

艾柏飲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改善失眠: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失眠多夢、心神不寧、心悸不安等症狀,柏子仁能有效改善。
  2. 潤腸通便,緩解便祕:柏子仁亦能潤腸通便,對於腸燥便祕、大便乾燥等症狀,柏子仁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艾柏飲中加入柏子仁,旨在通過其安神定志、潤腸通便的功效,綜合緩解患者失眠、便祕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艾柏飲方劑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腎固澀: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瀉之效。艾柏飲主治腎虛、脾虛所致的遺尿、小便頻數等症,而山茱萸能補腎固澀,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收斂止汗:山茱萸還能收斂止汗,對於艾柏飲所治療的盜汗症狀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山茱萸亦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進一步提高患者體質。

艾柏飲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艾柏飲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化熱所致的各種疾病,而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之效可有效地降低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牡丹皮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艾柏飲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發揮活血化瘀之效,治療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艾柏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並滋陰潤燥,養血生津。艾柏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熱病,如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便祕等。生地黃可清熱解毒,降熱退燒,同時滋陰養血,緩解因熱毒傷陰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使治療更為全面有效。

艾柏飲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養心脾,寧心安神: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的功效。艾柏飲中常含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藥物,可能造成心脾虛弱,容易心悸失眠。蓮子能滋養心脾,寧心安神,緩解藥物對心脾的損傷,並有助於提高療效。
  2. 固澀止瀉,止血生津:蓮子具有固澀止瀉、止血生津的功效。艾柏飲中可能含有清熱利濕的藥物,容易引起腹瀉或便溏。蓮子能固澀止瀉,避免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並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此外,蓮子還有止血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藥物可能引起的口乾舌燥。

艾柏飲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潤燥的功效。艾柏飲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而山藥的補益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
  2. 固澀止瀉: 山藥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緩解腸胃不適,減少腹瀉症狀。艾柏飲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瀉下作用的藥材,而山藥的固澀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度瀉下,保護腸胃健康。

艾柏飲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艾柏飲以利水消腫為主,澤瀉可以協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的效果,並改善水腫伴隨的濕熱症狀。
  2. 清熱解毒:澤瀉亦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病症。艾柏飲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淋證、水腫、小便不利等,澤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艾柏飲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暑、利濕降火的功效。

荷葉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止血涼血的作用。對於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胸悶、小便不利等症狀,荷葉能有效清熱解暑,緩解症狀。此外,荷葉還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尿消腫,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脹、水腫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艾柏飲中加入荷葉,能夠有效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暑、利濕降火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艾柏飲主治功效分析

艾柏飲,出自《驗方新編》,為一針對鼻衄不止的方劑,其組成為艾葉、柏子仁、山茱萸、牡丹皮、生地黃、藥蓮子、山藥、澤瀉、荷葉。綜合《驗方新編》與《本草簡要方》之記載,可見此方療效顯著,不論虛實,皆可奏效,且能斷根,防止復發,被譽為「治鼻血湯藥第一方」。

治療原理分析

艾柏飲的治療原理,在於其組方巧妙,兼顧止血、清熱、滋陰、健脾等多重功效,從根本上調理機體,達到止血斷根之目的。

1. 止血固脫,溫經散寒:

  • 艾葉: 為君藥,性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鼻衄之證,或因熱迫血妄行,或因虛寒不能攝血,艾葉皆可應用,一方面溫經散寒,收斂血氣,另一方面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止血之效。
  • 柏子仁: 雖以養心安神為主,但其性平,能潤腸通便,亦有輔助止血之功。

2.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 牡丹皮: 性微寒,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鼻衄若因熱邪所致,牡丹皮可清解血中之熱,並能促進瘀血消散,防止血瘀不散。
  • 生地黃: 寒涼之性,善於清熱涼血,滋陰養血,針對陰虛火旺所致之鼻衄,能清熱涼血以止血,亦可滋陰以斷其源。

3. 補益肝腎,健脾固澀:

  • 山茱萸: 性微溫,可補益肝腎,調經止帶。肝腎陰虛,不能攝納血氣,亦可導致鼻衄,山茱萸可固其本源,使血有所歸。
  • 藥蓮子: 性平,健脾止滯,益腎固精。脾虛則氣虛不能統血,腎虛則精虧不能攝血,藥蓮子可補益脾腎,固澀精氣,從根本上解決出血之源。
  • 山藥: 性平,補脾益肺,養陰潤燥。其補脾益氣之功,可助脾氣健運,統攝血液。

4. 利水清熱,引熱下行:

  • 澤瀉: 性寒,利水滌濁,清熱化痰。鼻衄雖與水濕關係不大,但澤瀉能利水下行,使上焦之熱下泄,不致上炎迫血妄行。
  • 荷葉: 性平,清熱解暑,利水消腫。其可清解上焦之熱,兼能引導藥力下行,使熱邪下泄,有助於鼻衄的止息。且新鮮荷葉效果更佳,因其含有更多清熱解暑成分。

綜合功效

艾柏飲的組方,看似簡潔,實則精妙。其兼顧止血、清熱、補虛、利水等功效,標本兼治,既能迅速止血,又能從根本上調理機體,杜絕鼻衄復發。此方以艾葉為君,溫經止血;以生地、丹皮清熱涼血;以山茱萸、蓮子、山藥補益脾腎,固本培元;以澤瀉、荷葉引導熱邪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止血、清熱、固本之功,故能治療各種原因導致之鼻衄,且療效顯著,不易復發。

《驗方新編》中提到此方「無論虛實,至重不過二三服,永不再發」,並稱其為「治鼻血湯藥第一方」,足見其療效之卓越。艾柏飲不僅能救急,更可杜絕病源,為鼻衄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艾葉1錢半,柏子仁(去淨油)1錢半,山萸肉1錢半,丹皮1錢半,大生地3錢,白蓮肉(去心)2錢,真山藥2錢,澤瀉1錢,生荷葉1張(乾者不效)。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艾柏飲, 出處:《驗方新編》卷一。 組成:艾葉1錢半,柏子仁(去淨油)1錢半,山萸肉1錢半,丹皮1錢半,大生地3錢,白蓮肉(去心)2錢,真山藥2錢,澤瀉1錢,生荷葉1張(乾者不效)。 主治:鼻血不止,無論虛實至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