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補地黃丸
SHUANG BU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雜證》卷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後,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之效,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陰虛內熱等症狀。
- 調和藥性: 雙補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而熟地黃的溫性,能有效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陽,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雙補地黃丸中添加牡丹皮,主要是為了緩解滋陰補腎藥物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
牡丹皮性微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它可以有效地緩解地黃等滋陰藥物可能帶來的脾胃虛寒、腹痛便溏等副作用。此外,牡丹皮還能與地黃等藥物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提升藥效。
因此,在雙補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既能補腎滋陰,又能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腎: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固精縮尿的功效。與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材搭配,可更好地滋陰補腎,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等症狀。
- 斂陰固澀:山茱萸具有斂陰固澀的作用,能收斂腎精,防止腎氣外泄,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加強補腎固精的效果,適用於腎虛導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問題。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腎: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由於地黃滋陰補腎,容易產生濕氣,茯苓可助其利濕,使藥力更順暢地達腎,避免滋膩之弊。
- 協調陰陽,平衡補益: 地黃偏於滋陰,茯苓偏於健脾,二者相輔相成,可避免過於滋膩,使補益更加均衡。茯苓還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更好地吸收藥效,提高療效。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益精: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腎填精之效。與地黃、熟地等滋陰補腎藥材搭配,可增強補腎益精之功,改善腎氣不足、精血虧虛等症狀。
- 健脾益氣: 山藥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提高腎精的生成與利用。脾腎相合,互為表裡,補腎需兼顧脾胃,才能使補腎效果更佳。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澤瀉,看似矛盾,實則精妙。地黃滋陰補腎,但過於滋膩,容易阻礙脾陽,導致水濕停滯,甚至加重腎虛。而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降火之效。其加入方中,可起到以下作用:
一、 佐地黃滋陰而不膩: 澤瀉利水滲濕,可將地黃滋補腎陰的藥力導入腎臟,避免藥性過於滋膩,阻礙脾陽。
二、 化濕健脾,利水消腫: 澤瀉可健脾利濕,減少水濕停滯對腎臟的負擔,從而提升腎臟的補益效果,達到雙補之效。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蓮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 滋陰補腎: 蓮子味甘、性平,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益腎固精、健脾止瀉的功效。與地黃、山藥等藥材一同使用,可增強滋陰補腎的效力,並協調陰陽平衡,適合腎陰虛、腎陽虛或脾腎兩虛者服用。
- 健脾益氣: 蓮子亦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的吸收和利用營養的能力。這與雙補地黃丸補虛益氣的功效相輔相成,可提高藥效,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雙補地黃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益精,溫陽固精:菟絲子味甘性溫,入腎經,能補腎精,溫腎陽,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菟絲子同時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地黃丸中滋陰補腎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溫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綜上所述,菟絲子在雙補地黃丸中起到補腎益精、溫陽固精,同時滋陰潤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腎填精、滋陰壯陽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補地黃丸」由熟地黃、牡丹皮、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蓮子、菟蕬子等八味中藥組成,具有補腎益精、滋陰清熱、固澀止遺的功效。用於腎虛遺精、早洩、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盜汗、失眠多夢等症。
茯苓: 性平,味甘淡,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蓮子: 性味甘澀,補氣固脫、澀精止泄、清熱生津。
牡丹皮: 性寒,味苦,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
山藥: 性平味甘,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山茱萸: 性酸澀,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熟地黃: 性甘、微苦,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菟蕬子: 性味甘、鹹,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
澤瀉: 性寒味甘,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中藥方劑「雙補地黃丸」
主治功效: 補腎益精、滋陰清熱、固澀止遺。用於腎虛遺精、早洩、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盜汗、失眠多夢等症。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8兩(微火焙燥),牡丹皮3兩(酒拌炒),山茱萸(去核)4兩(酒拌蒸,曬乾,炒),白茯苓3兩(焙),懷山藥4兩(炒黃),澤瀉3兩(淡鹽酒拌,曬乾,炒),蓬蓮肉(去心)6兩(炒),菟絲子(酒浸,曬乾,炒,另磨細末)4兩(入藥勿使出氣)。
補腎精,固腎氣。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4錢,空心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雙補地黃丸, 出處:《馮氏錦囊·雜證》卷十一。 組成: 雙補地黃丸(《馮氏錦囊·雜證》卷十一。)出處:《馮氏錦囊·雜證》卷十一。組成:熟地黃8兩(微火焙燥),牡丹皮3兩(酒拌炒),山茱萸(去核)4兩(酒拌蒸,曬乾,炒),白茯苓3兩(焙),懷山藥4兩(炒黃),澤瀉3兩(淡鹽酒拌,曬乾,炒),蓬蓮肉(去心)6兩(炒),菟絲子(酒浸,曬乾,炒,另磨細末)4兩(入藥勿使出氣)。主治:補腎精,固腎氣。 。 主治:補腎精,固腎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