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陰湯

YI Y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7%
肝經 14%
膀胱經 8%
脾經 8%
胃經 8%
小腸經 2%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益陰湯

中藥方劑「益陰湯」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山茱萸、生地黃、牡丹皮、白芍、麥門冬、五味子、山藥、澤瀉、燈心草、地骨皮、蓮子。這些成分具有養陰生津、補益肝腎、滋陰涼血、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內臟虛弱、盜汗伴有發熱等症狀。

組成:

  • 山茱萸: 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澀精止遺等功效。
  • 生地黃: 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等功效。
  • 牡丹皮: 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 白芍: 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等功效。
  • 麥門冬: 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等功效。
  • 五味子: 具有補氣固澀、益氣生津等功效。
  • 山藥: 具有補氣健脾、益腎固精等功效。
  • 澤瀉: 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等功效。
  • 燈心草: 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等功效。
  • 地骨皮: 具有清熱涼血、清虛熱等功效。
  • 蓮子: 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泄等功效。

功效:

  • 益陰生津、清熱涼血
  • 滋補肝腎、固澀精氣
  • 利水滲濕、清熱利尿
  • 清熱瀉火、活血化瘀
  • 平肝息風、補血養肝
  • 養陰清肺、潤肺清心
  • 補氣益氣、生津止渴
  • 強筋骨、止嘔
  • 澀精止遺、增強性功能

適應症:

  • 內臟虛弱、盜汗伴有發熱
  • 陰虛發熱、消渴
  • 內熱消渴、吐血衄血
  • 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
  • 陰傷便祕、津傷口渴
  • 遺精、早洩、腰膝痠軟
  • 月經過多、崩漏
  • 頭暈耳鳴、失眠多夢
  • 煩躁不安、心悸怔忡
  • 咳嗽氣喘、口乾咽燥
  • 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感冒發燒者慎用。
  • 瘀血阻絡者慎用。

用法用量:

  • 口服,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 小兒減半。

注意事項:

  • 本方不宜久服,以免傷及脾胃。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期間應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
  • 服藥期間應定期複診,以便調整藥方。

總結:

中藥方劑「益陰湯」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山茱萸、生地黃、牡丹皮、白芍、麥門冬、五味子、山藥、澤瀉、燈心草、地骨皮、蓮子。這些成分具有養陰生津、補益肝腎、滋陰涼血、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內臟虛弱、盜汗伴有發熱等症狀。服用本方應遵循醫囑,注意注意事項,以免出現副作用。

傳統服藥法


山萸、地黃、丹皮、芍藥、麥冬、五味、山藥、澤瀉、燈草、地骨皮、蓮子。

方劑組成解釋


  • 山茱萸、生地黃、牡丹皮、白芍、麥門冬、五味子、山藥、澤瀉、燈心草、地骨皮、蓮子等中藥均具有滋陰降火、止汗安神的功效。
  • 山茱萸、生地黃、牡丹皮、白芍、麥門冬、五味子、山藥、澤瀉、燈心草、地骨皮、蓮子等中藥配伍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滋陰降火、止汗安神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益陰湯主要由中藥組成,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腹瀉、便秘等。
  • 益陰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陰湯, 出處:《類證治裁》卷二。 組成:山萸、地黃、丹皮、芍藥、麥冬、五味、山藥、澤瀉、燈草、地骨皮、蓮子。 主治:裏虛,盜汗有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