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七寶散

拔毒七寶散

BA DU QI B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6%
膽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毒七寶散中包含荷葉,主要是因為荷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血生肌的功效。

荷葉性寒,味苦,入肺、脾經,能清熱解毒,特別是對於外感熱毒、暑濕內侵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荷葉還能利濕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幫助。

在拔毒七寶散中,荷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拔毒七寶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準繩·瘍醫》,主治「癰疽」,即皮膚與肌肉組織的化膿性感染疾病。癰為多個毛囊的深部感染,範圍較大;疽為局部硬腫潰爛的陰性瘡瘍,兩者皆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此方以「拔毒」為名,強調其祛除瘡毒、消腫止痛之效,配合外用淋洗與膏藥敷貼,屬傳統瘍科外治法範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分析:荷葉心

荷葉心(即荷葉中央的嫩葉片,如錢幣大小)為本方唯一組成,其性味苦澀平,傳統認為具有以下特性:

  • 清熱解毒:荷葉能清解熱毒,適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癰腫。
  • 收斂止血:其苦澀之性可收斡瘡口,減少膿血滲出,助創面癒合。
  • 升發透邪:荷葉質輕上行,能透發瘡毒外出,符合「癰疽宜消透」的治療原則。

2. 製法與用法邏輯

  • 粗末煎湯淋洗:將荷葉心粗碎後煎煮,取藥液溫洗患處,直接作用於局部,達到清潔瘡面、溶解膿栓、促進血行之功。
  • 敷以太白膏:淋洗後再以具收斂生肌作用的太白膏(傳統外用膏劑,多含煅石灰、礦物類藥)外敷,增強止血斂瘡效果,形成「先清後斂」的治療層次。

3. 治療原理推論

  • 解毒透膿:荷葉心煎湯淋洗可軟化瘡頭,助膿毒排出,減輕局部氣血壅滯。
  • 雙向調節:荷葉既清熱又收斂,對癰疽「熱毒熾盛兼膿潰不斂」的病理狀態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符合外科「消、托、補」的階段性治法。
  • 協同增效:結合太白膏外敷,形成「流動藥液滲透+固態膏藥封護」的物理性治療,增強藥效持續性。

三、總結

拔毒七寶散雖僅單味荷葉心組成,然其選藥精簡,契合癰疽「熱毒鬱結」的核心病機。通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患處,以清解、透發、收斂為主要機理,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的外科用藥智慧。後世以「七寶」為名,或喻其功效珍貴,亦可能暗示其複方化裁的潛在發展(如配合其他六味藥)。

傳統服藥法


於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拘多少。
止痛。
上為粗末。
每用3匙,水2碗,慢火煎至1碗半,放濕淋洗,揩乾,以太白膏敷。
本方方名,《準繩·瘍醫》引作「七寶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拔毒七寶散,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拘多少。 主治:止痛。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