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茅花散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暑:荷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瀉的功效。夏季暑濕之邪易傷脾胃,導致食慾不振、口渴煩躁等症狀,荷葉能清熱解暑,開胃健脾,與茅花散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暑之效。
二、利水消腫:荷葉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幫助排出多餘水分,起到利水消腫的作用。此功效有助於緩解暑濕所致的水腫,配合茅花散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茅花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茅花散中多用辛溫之品,如茅根、蘆根等,易於燥性,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還能起到引藥入肺、增強藥物滲透力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茅花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血崩不止及赤白帶下,二者皆屬婦科血證與濕熱下注之疾。
- 血崩不止:指婦女非經期子宮大量出血,勢急難止,多因血熱妄行、氣虛不攝,或瘀阻脈絡所致。
- 赤白帶下:帶下色赤(血熱夾濕)或白(濕浊下注),乃濕熱蘊結任帶二脈,或脾腎虛損、帶脈失約。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茅花(炒)
- 茅花為白茅之花穗,性涼味甘,功擅涼血止血,炒炭後止血力增。
- 針對血熱崩漏,借其清熱入血分,使血不妄行。
棕樹皮
- 苦澀性平,為傳統收澀止血要藥,專治崩漏、便血。
- 其收斂之性助固攝下焦,與茅花協同止崩。
嫩荷葉
- 清暑利濕,升發清陽,能化濕濁而止帶。
- 荷葉輕清上浮,反佐棕櫚之沉降,調暢氣機以復血循常道。
甘草節
- 甘草生用涼血解毒,節部尤善通利血脈,緩解急症。
- 調和諸藥,防寒涼太過而留瘀。
全方配伍思維
- 標本兼顧:以茅花、棕皮急止其血(治標),荷葉化濕、甘草調和(顧本)。
- 寒溫互制:茅花涼血配棕皮溫澀,防寒凝留瘀;荷葉升清助氣血歸經。
- 劑型設計:散劑用酒調服,酒性辛散,助藥力速達病所,亦防過澀致瘀。
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血熱夾濕之崩帶,若見血色鮮紅、質稠舌紅、帶下穢濁者尤宜。然虛寒崩漏(血色淡、肢冷脈弱)者非其所治。方中荷葉、甘草節暗示濕熱鬱滯病機,體現古人「止血不留瘀,清熱不傷正」之靈活思路。
傳統服藥法
茅花1握(炒),棕樹皮3寸,嫩荷葉3張,甘草節2兩。
上為細末。
每服半匙,空心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茅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茅花1握(炒),棕樹皮3寸,嫩荷葉3張,甘草節2兩。 主治:血崩不止,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