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荷葉藁本湯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利濕退黃:荷葉性寒涼,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退黃的功效。對於暑濕之邪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黃疸等症狀,荷葉可起到清熱利濕的作用,與藁本配伍,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 芳香化濕、疏風散熱:荷葉芳香氣味,能芳香化濕,疏風散熱,與藁本的疏風解表功效相得益彰。對於因暑濕阻遏經絡,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痠痛等症狀,荷葉能有效改善。
荷葉藁本湯中加入藁本,主要是針對其疏散風寒和止痛的功效。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臨牀常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脘腹冷痛等症狀。
荷葉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與藁本搭配,可加強疏散風寒、止痛的效果,同時兼顧清熱利水的作用,治療因風寒外邪侵襲而引起的頭痛、鼻塞、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荷葉藁本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胫生瘡,浸淫腿膝,膿汁淋漓,熱痹痛癢」,其病機與濕熱下注、瘡瘍流膿、風濕熱痹相關。古代醫家認為,下肢瘡瘍多因濕熱蘊結,局部氣血壅滯,久則化腐成膿;而「熱痹痛癢」則提示風濕熱邪搏結經絡,導致關節腫痛、皮膚瘙癢。本方透過外洗淋渫(即熏洗療法),直接作用於患處,清熱燥濕、祛風止痛,並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乾荷葉(4張)
- 性味功效:苦澀平,歸肝、脾經,能清熱利濕、止血散瘀。
- 應用邏輯:荷葉輕清上浮,但外用於下肢時,其清熱化濕之力可滲透皮膚,針對「濕熱浸淫」之瘡瘍膿汁。另藉其收斂之性,減少滲出,緩解「膿汁淋漓」。
藁本(1分)
- 性味功效:辛溫,歸膀胱經,具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之效。
- 應用邏輯:雖性偏溫,但配伍荷葉可制其燥性,發揮「祛風除濕」作用,針對「熱痹痛癢」中的風濕邪氣。另其辛散之力能宣通經絡,助荷葉透達藥性於患處。
配伍與煎洗原理
- 清熱與祛風並行:荷葉清熱燥濕以治本,藁本祛風止痛以治標,二者協同解決濕熱風邪交織之病機。
- 外用直達病所:以水煎濃汁淋洗,利用藥液溫度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同時藥物成分直接作用於瘡面與痹痛處,發揮「瀉熱解毒、收斂生肌」之效。
- 劑量與劑型特點:荷葉量重(4張)側重清利濕熱,藁本量輕(1分)取其輕揚走上之性,外洗時兼顧下肢與膝以上部位。
總結
此方為古代外治濕熱瘡瘍之簡效方,透過荷葉與藁本寒溫搭配,清熱不礙濕、祛風不助熱,符合「濕去熱孤,風散痛止」的治療思路,體現中醫「內病外治」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乾荷葉4張,藁本1分。
上銼散。
以水2鬥,煎成5升,去滓,溫暖得所,淋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荷葉藁本湯,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乾荷葉4張,藁本1分。 主治:腳脛生瘡,浸淫腿膝,膿汁淋漓,熱痹痛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