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藁本散中包含藁本,這是由於藁本本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病症相符。
藁本性溫,味辛,歸經於膀胱、肝、脾三經。其主要的藥理作用包括:
- 解表散寒: 藁本可疏散外感風寒,緩解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祛風止痛: 藁本能祛除風邪,緩解風寒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藁本散中加入藁本,可以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肢體疼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藁本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據古籍記載,藁本散主治「鼻上面上赤」,此症多指面部、鼻部皮膚發紅,可能涉及濕熱蘊結、風邪外襲或蟲疥瘙癢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皮膚赤癢與風濕熱毒或寄生蟲(如疥螨)相關,故以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為治療方向。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藁本散由六味藥組成,其配伍體現「祛風、燥濕、殺蟲、斂瘡」的協同作用,茲分述如下:
藁本(半兩)
- 性味辛溫,歸膀胱經,具祛風散寒、勝濕止痛之效。
- 主攻頭面風邪,能疏散皮膚風熱濕毒,改善鼻面赤癢。
蛇床子(半兩)
- 性味辛溫,有小毒,外用可燥濕殺蟲、溫腎止癢。
- 針對疥瘡、濕疹等皮膚瘙癢,直接抑制寄生蟲與真菌。
黃柏(半兩)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平衡方中溫性藥物,針對濕熱蘊結之皮膚赤腫,防止化膿。
硫黃(三錢半)
- 性味酸溫,有毒,外用殺蟲疔瘡,為傳統治疥瘡要藥。
- 直接殺滅疥螨,抑制皮膚寄生蟲與細菌滋生。
白礬(生,一分)
- 性味酸澀寒,收斂燥濕、解毒殺蟲。
- 生用刺激性強,可固化蛋白質(如瘡面滲液),減少搔抓潰爛。
輕粉(抄,一錢)
- 性味辛寒,有毒,功專殺蟲攻毒、祛腐生肌。
- 加強硫黃殺蟲效力,對頑固疥癬、濕疹糜爛有速效。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油脂為膏」外擦,透過局部吸收與物理覆蓋發揮作用:
- 風濕並治:藁本散風、蛇床子燥濕,兼顧表裡濕邪。
- 殺蟲為本:硫黃、輕粉、蛇床子協同殺滅疥蟲,阻斷瘙癢根源。
- 清熱斂瘡:黃柏清熱、白礬收斂,防止濕毒浸淫皮膚。
- 油脂載藥:油脂基質延長藥效滯留,軟化角質層以助滲透。
適用病症推演
除古籍所述「鼻上面上赤」,此方推測可應用於:
- 疥瘡(硫黃、輕粉殺蟲為主)。
- 濕疹搔癢(黃柏、白礬清熱收濕)。
- 脂溢性皮膚炎(風熱上攻之面鼻潮紅)。
全方以「辛溫攻毒為主,佐以苦寒製約」,體現外治方劑「峻藥緩用」之思路,透過局部給藥直達病所,避免內服毒性風險。
傳統服藥法
藁本半兩,蛇床子半兩,黃柏半兩,硫黃3錢半,白礬(生)1分,輕粉(抄)1錢。
止癢除疥。
同研勻,油脂為膏子。
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藁本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藁本。 主治:鼻上面上赤。
藁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 組成:藁本半分,沉香半分,細辛半分,丁香半分,凝水石1兩。 主治:齒黃黑。
藁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藁本(去苗)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半兩。 主治:漏疳蟲蝕。
藁本散,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防風1兩,白芷1兩,何首烏1兩,麻黃1兩,甘草1兩,白芍藥1兩,旋覆花1兩。 主治:頭目昏重,鼻塞清涕。
藁本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藁本1兩,細辛3分,秦艽1兩(去苗),羌活3分,桂心半兩,山茱萸半兩,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薯蕷3分,蔓荊子半兩。 主治:頭面有風,牽引眼睛疼痛,偏視不明。
藁本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藁本1兩,赤箭1兩,羌活1兩,獨活1兩,川芎1兩,防風(去蘆頭)1兩,肉桂(去皺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續斷1兩,五加皮1兩,甘菊花1兩,麻黃(去根節)1兩,赤芍藥1兩,細辛1兩,乾蠍(微炒)1兩,當歸1兩半,牛膝(去苗)1兩半,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半,甘草(微炒赤,銼)1兩半。 主治:一切風。婦人血氣,丈夫筋骨風,四肢軟弱,及卒中急風並寸白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