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藁本湯的組成中包含藁本,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疏風止痛: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散寒、止痛解痙之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有效緩解頭痛、頭暈、鼻塞、流涕等風寒感冒症狀,並能止痛消腫,對於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二、解表散寒:藁本湯常配伍其他解表散寒藥物,如羌活、柴胡等,共同發揮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藁本的存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穿透經絡,促進藥效的發揮,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藁本湯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其燥濕健脾和祛風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密切相關。
藁本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四肢疼痛、屈伸不利等症。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能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且能升發陽氣,驅散寒濕,與藁本、羌活、獨活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祛風除濕、止痛通絡的效果。
因此,蒼朮在藁本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藁本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核心病機
本方主治「大實心痛,大便已利」,反映以下特徵:- 「大實」指邪氣壅盛(如寒湿、食积、瘀血等滯留中焦)。
- 「心痛」實為胃脘痛,古代常將心胃部位疼痛混稱,此處更偏重寒湿凝滯或氣機不通所致的脘腹劇痛。
- 「大便己利」提示患者已通過瀉下(如服用煮黃丸)排除實邪,但殘餘病邪未盡,需輕清疏解。
方劑定位
為「攻下後續方」,用於峻下(煮黃丸含巴豆、大黃等猛藥)後,調理氣機、化殘留濕濁,防復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藁本(半兩)
- 性味辛溫,歸膀胱經,傳統用於「巔頂頭痛」及「風寒濕痹」。
- 在本方作用:
- 升散透邪:借其輕揚之性,宣發脾胃殘留濕濁之邪。
- 止痛:辛溫能通絡,緩解胃脘寒濕氣滯之痛。
蒼朮(一兩)
- 性味苦溫,歸脾胃經,為健脾燥濕要藥。
- 在本方作用:
- 燥濕運脾:消除瀉下後脾胃殘留濕濁,恢復運化。
- 行氣解鬱:苦溫能開鬱結,助氣機升降。
2. 君臣配伍邏輯
- 蒼朮為君:重用一兩,主攻脾胃濕滯,從根本上祛除病因。
- 藁本為臣:輔以半兩,協同蒼朮升散濕邪,兼顧止痛。
- 組合特點:辛溫與苦溫相配,一升一降,疏通中焦氣機,化濕不助熱,溫通不耗陰。
3. 煎服法意義
- 粗末煎煮(水二盞煎一盞):取藥力輕清,避免峻烈,符合「去餘邪」的緩調目的。
三、治療原理與拓展推論
「去餘邪」的深層機制
- 煮黃丸峻下後,可能留濕濁鬱於脾胃經絡,或氣機未暢。藁本湯通過:
- 芳香化濕:辛溫氣味醒脾開鬱。
- 微汗解表:藁本能輕微發汗,透散肌表殘邪(如寒湿外束)。
- 煮黃丸峻下後,可能留濕濁鬱於脾胃經絡,或氣機未暢。藁本湯通過:
不治「便秘」反治「便後」的邏輯
- 本方非攻實之劑,而針對瀉後「隱性濕滯」:雖大便已通,但濕性黏滯可能留戀中焦,導致脘悶隱痛,故以輕劑掃尾。
潛在適應症延伸
- 寒湿型胃痛(見舌苔白膩、脘腹冷痛)。
- 外感濕邪內犯脾胃,伴輕微表證者。
結論:此方體現「峻下後調氣化濕」思維,藥物簡練而直指病機,展現古人對邪氣層次與用藥進退的精准把握。
傳統服藥法
藁本半兩,蒼朮1兩。上為粗末。
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溫服。服煮黃丸得利後,以本方去其餘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藁本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藁本半兩,蒼朮1兩。 主治:大實心痛,大便己利。
藁本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七。 組成:藁本2兩,晉礬1兩,青皮1兩,陳皮1兩,罂粟殼1兩。 主治:男子咳嗽,吐紅不止。
藁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藁本(去苗)1兩,白芷半兩,車前子半兩,石決明(刮洗,搗如粉)1兩,芍藥1兩,天麻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 主治:積年風毒,眼赤痛多熱淚,歲月寢久。暴風客熱外侵,白晴腫脹。
藁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藁本(去苗土)3兩,川芎3兩,防風(去叉)3兩,蔓荊實(去皮)3兩,細辛(去苗葉)3兩,羌活(去蘆頭)3兩,升麻3兩,木通(銼)3兩,楊白皮(細切)2兩,露蜂房(炙,劈碎)半兩,狼牙草(切)半兩,莽草(去梗)半兩,鹽半兩,大豆(炒令香熟)2合。 主治:牙痛。
藁本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藁本(去苗土,銼)1分,羚羊角(鎊)1兩,防風(去叉)1兩,川芎半兩,菊花(去萼,爁)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朮半兩,人參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白蒺藜(微炒)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炙)1分,黃芩(去黑心)1分。 主治:小兒腦熱,鼻乾無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