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雀目方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雀目方多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目疾,蒼朮可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疾的目的。
- 祛風除濕:蒼朮亦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部分目疾與風濕有關,蒼朮可祛除風濕,改善眼部環境,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
總之,雀目方中加入蒼朮,是為了發揮其健脾燥濕、祛風除濕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疾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雀目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雀目」,即現今所稱的「夜盲症」,古稱「雀盲」或「雞盲」。此症特點為白晝視物如常,入暮或光線昏暗時則視物模糊甚或不能見物。傳統中醫認為,其病機多與肝血不足、脾虛濕盛或陽氣不升有關,導致目失所養,夜間視物功能受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蒼朮(蒼朮末一錢):
性辛、苦、溫,歸脾、胃經,傳統功效為「燥濕健脾、祛風散寒」。其辛溫之性可升發陽氣,苦燥能化濕濁。古代醫家認為濕濁困脾可致清陽不升,進而影響肝血上輸於目,蒼朮通過健脾燥濕,間接助肝血濡養目竅。
《本草綱目》提及蒼朮「治雀盲」;《太平聖惠方》亦載其「明目,補肝虛」。現代研究顯示,蒼朮含維生素A樣物質(如β-胡蘿蔔素),可能對夜盲症有改善作用。羊子肝(羊肝一個):
性甘、苦、涼,歸肝經,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補肝養血、明目」之效。肝藏血,開竅於目,羊肝以臟補臟,直接滋養肝血。《千金要方》稱其「主目暗、明目」;《本草備要》亦言「羊肝補肝,治肝虛雀目」。羊肝富含維生素A(視黃醇),是視網膜感光物質「視紫紅質」的合成原料,與現代醫學治療夜盲症的機理相合。
2. 配伍邏輯與製法原理
臟腑調補關係:
本方以羊肝補肝體(養血),蒼朮助肝用(升發陽氣、健脾化濕),二者虛實兼顧,標本同治。符合中醫「肝脾同調」思維,脾健則濕化,清陽得升;肝血充則目得所養。外熏內服的協同作用:
以粟米泔水(米湯第二遍淘米水)煮藥,取其甘涼養胃、清熱之性。蒸煮時「熏眼」使藥性由外透達眼部經絡,再內服羊肝以補益肝血,形成「外治疏通、內治滋養」的雙重路徑。竹刀與麻繩的特殊用法:
古代製藥注重「忌鐵器」,竹刀可避免藥物與金屬反應(如鞣質遇鐵變色);麻繩纏繞則可能取其天然纖維的溫通之性,助藥氣滲透。
3. 療效推論
此方從中醫理論與現代成分角度均具合理性:
- 中醫角度:蒼朮升陽化濕,改善脾運;羊肝補血養肝,針對「肝血虛損」核心病機。
- 成分角度:蒼朮的維生素A前體與羊肝的視黃醇,直接補充夜盲症所需的營養素。
結論:此方結合臟腑補瀉與藥食同源,通過內外並治,對肝虛濕阻型雀目應有顯效,亦反映古代「以形補形」的直觀智慧與實證經驗。
傳統服藥法
蒼朮末1錢,羊子肝1個。
用竹刀批破羊子肝,摻藥在內,麻繩纏定,以粟米泔水1大碗煮熟。
令患眼對瓶口熏之,藥氣少溫即吃之。如此3-5次必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雀目方,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蒼朮末1錢,羊子肝1個。 主治:雀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