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麻飲子

青麻飲子

QING MA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18%
心經 18%
胃經 14%
肝經 14%
膽經 6%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麻飲子中包含荷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暑:荷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利濕通竅之功效。夏季暑熱,容易導致人體陽氣耗損,出現中暑、發熱、口渴、頭昏等症狀。荷葉可清熱降火,解暑止渴,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利濕消腫:荷葉同時具有利濕消腫的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夏季濕熱,容易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出現濕氣困阻,引起脾胃不適。荷葉利濕滲濕,可以幫助化解濕氣,改善脾胃功能。

青麻飲子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青麻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調和氣血: 青歸飲子中往往會加入一些補血藥物,而當歸本身也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乏力等症狀,使藥效更佳。

因此,當歸的加入能夠有效提升青麻飲子的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

青麻飲子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青麻飲子以清熱解毒為主,方中多用寒涼之品,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藥性之效,可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物過於峻猛,使藥性趨於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二、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菌等作用,與青麻飲子中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例如,甘草與麻黃配伍,可減輕麻黃的毒性,增強其宣肺止咳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

青麻飲子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理氣行滯、燥濕化痰之功效,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配合青蒿、麻黃等藥物,更能增強其降逆止嘔的效果。
  2.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橘皮還具備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對於因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心煩、食慾不振等症狀,橘皮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能達到協調氣機、促進身體康復的效果。

青麻飲子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1. 解表散寒:青麻飲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生薑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溫陽化氣,促進血液循環,驅散體內寒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和胃止嘔:青麻飲子中常含有麻黃等藥物,可能造成胃氣不和、嘔吐等症狀。生薑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麻黃等藥物對胃部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總之,生薑在青麻飲子中起到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麻飲子】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產後「諸患惡滯」,尤其針對「胞衣不下」之急症。古代醫家認為產後惡露停滯、敗血內阻易致昏厥(運絕),故強調「才產了得少時」即速服,藉酒與小便之引經作用,助推藥力速下胞衣、惡血,兼防血暈。其「分作四劑」用法,反映古人對產後變證的預防治療思維,除急救外,更注重後續「無事亦服」以鞏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青麻子枝(和葉)

    • 取中元節或秋季所收,去根一尺(避土氣壅滯),此物自古用於通利。其性味甘平,《本草匯言》載其「利腸胃,通積滯」,借其纖維質地與滑利之性,物理性促進子宮收縮,推動胞衣、敗血下行。
  2. 臣藥|小荷葉

    • 選中元節曬乾者,取其升清降濁之效。荷葉苦平,既能散瘀(《滇南本草》稱其「破血」),又可升發陽氣防血暈,與青麻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3. 佐使藥群|當歸、陳皮、生薑、甘草

    • 當歸(半兩):補血活血,防攻逐過猛傷正,符合產後「多虛多瘀」體質需求。
    • 陳皮(三分):理氣化痰,助青麻行滯,緩解產後氣滯腹痛。
    • 生薑(拍破三分):溫中散寒,止嘔開胃,兼制荷葉苦寒。
    • 甘草(炮三分):緩急調和諸藥,減輕產道痙攣疼痛。
  4. 特殊溶媒|無灰酒配童便

    • :溫通血脈,增強藥勢,促進子宮收縮。
    • 童便(小便一盞):古人稱「還元湯」,其鹹寒之性既能降火化瘀(《本草綱目》謂「滋陰降火,消瘀血」),又可制約酒性之燥,形成寒溫互制。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治法,以青麻為核心,結合荷葉之升清、當歸之養血、陳皮之理氣,構成「通滯不傷正」的結構。酒與童便為引,既增強藥效,又暗含「從血治血」思想(童便為血之餘)。其預防治療觀念(產後無症狀仍服)反映古人對產後瘀滯潛在風險的重視。

傳統服藥法


青麻子枝(和葉銼)1鬥(以中元 節所有收用最佳,不然,秋間收者亦得,著 土處頭一尺棄之,舊方雲,未漚麻亦同其 效),小荷葉3片(亦是中元節收,曬乾),當歸半兩,甘草(炮)3分,陳橘皮3分,生薑(拍破)3分。
下諸惡滯。
上銼,作飲子,分作四劑。
每劑以好無灰酒1盞,小便1盞,煎取1盞。才產了得少時,便吃此飲子1服;若胞衣不下,服之立下;但分娩了無事,亦服此2服,保無運絕,諸患惡滯皆下也,未入所投月,宜預收貯藥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青麻飲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二八引《王岳産書》。 組成:青麻子枝(和葉銼)1鬭(以中元節所有收用最佳,不然,秋間收者亦得,着土處頭1尺棄之,舊方雲,未漚麻亦同其效),小荷葉3片(亦是中元節收,曬乾),當歸半兩,甘草(炮)3分,陳橘皮3分,生薑(拍破)3分。 主治:下諸惡滯。主治:諸患惡滯,胞衣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