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煎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效果。
2. 疏肝理氣止嘔: 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止嘔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呃逆、嘔吐,吳茱萸能起到疏肝理氣,和胃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煎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消脹: 橘皮味辛性溫,能行氣解鬱,理氣消脹。吳茱萸性溫燥,擅長溫中止痛,但易於燥烈傷胃。橘皮加入則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烈,使其溫而不燥,並能協同其消脹止痛之功。
- 調和藥性: 吳茱萸辛溫燥烈,易傷陰耗氣。橘皮性溫和,能緩和吳茱萸的燥烈,使其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因此,橘皮的加入,既能增強吳茱萸的療效,又能調和藥性,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吳茱萸煎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吳茱萸燥烈之性: 吳茱萸性溫燥,入肝腎經,擅長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但過於燥烈易傷胃。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並能解吳茱萸之燥,防止其傷胃,使藥效更加溫和。
- 增強藥效: 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藥物吸收,並與吳茱萸共同發揮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功效,增強治療效果。同時,生薑辛溫之性,能助吳茱萸降逆止嘔,更有效地緩解嘔吐症狀。
吳茱萸煎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寒熱並用,溫中散寒: 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但其寒性偏重,容易傷及陽氣。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與吳茱萸搭配,寒熱相濟,既能溫中散寒,又能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達到溫而不燥、散寒而不傷陽的效果。
二、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附子可助吳茱萸溫中散寒之效,並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加強止痛、止瀉的療效。同時,附子還可溫腎陽,提高機體免疫力,進一步增強吳茱萸的整體療效。
吳茱萸煎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吳茱萸之燥熱: 吳茱萸性溫燥,久服易傷陰,而當歸性溫和,味甘,能補血活血,兼具養血潤燥之效,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吳茱萸善於溫中散寒止痛,而當歸可活血化瘀,二者配合,可使藥力相輔相成,更加有效地治療寒邪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脘腹冷痛、經行腹痛、痛經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茱萸煎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療「休息痢」,即痢疾時發時止、遷延難癒之證。多因正氣虛弱,脾胃陽衰,寒濕滯留腸道所致,臨床表現為下痢反覆、腹冷隱痛、裡急後重、夾雜黏液或未消化食物,每因飲食不節或感寒誘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溫陽散寒、化濕止痢為核心,結合行氣活血之品,組成結構嚴謹:
吳茱萸(君藥)
- 性熱味辛苦,歸肝、脾、胃經,具溫中散寒、燥濕止瀉之效。
- 此處重用一兩,並以湯浸去烈性,焙炒增溫中止痢之力,針對脾胃虛寒、濕濁下注之病機。
生薑(臣藥)
- 用一斤絞汁,取其辛溫發散、溫胃止嘔、解毒化濕之功。
- 生薑汁協同吳茱萸增強溫中之力,並能制約吳茱萸之毒性,助其散寒滯、通陽氣。
附子(臣藥)
- 炮製後去皮臍減毒,大熱之性可溫腎陽、散寒濕,助命門之火以暖脾土。
- 與吳茱萸相配,共逐臟腑沉寒,解決休息痢之根本陽虛。
陳橘皮(佐藥)
- 行氣健脾、燥濕和胃,去白瓤減其燥性,防溫藥壅滯氣機。
- 針對痢疾氣滯腹痛、濕阻中焦之標證。
當歸(佐藥)
- 銼炒後溫潤,活血和血,兼能潤腸,防溫燥傷陰。
- 休息痢日久易絡瘀血滯,當歸配伍溫藥,助氣血運行,改善腸道氣血凝滯。
無灰酒(使藥)
- 行藥勢、通血脈,助諸藥直達病所,並與薑汁同煎以固護胃氣。
三、煎服法與作用機理
- 製法:將藥末與薑汁、無灰酒慢火煎膏,丸如梧桐子大。此法使藥性融合,辛溫走竄之力持久,便於長期調治。
- 服用:食前以溫粥飲送服,既護胃氣,又借穀氣助藥力溫補中焦。
四、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為綱:
- 溫補脾腎:吳茱萸、附子、生薑聯用,振奮陽氣,破除腸道寒濕。
- 調氣活血:陳皮理氣,當歸和血,改善氣滯血瘀之腹痛後重。
- 標本兼顧:既祛除腸道濕濁,又固護脾胃根本,防止痢疾復發。
總結
吳茱萸煎丸針對「陽虛寒濕型休息痢」,通過溫陽化濕、行氣和血之配伍,恢復脾胃運化與腸道氣機,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法,為古代治療慢性痢疾之典範方劑。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生薑1斤(絞取汁),無灰酒1升,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當歸1兩(銼,微炒)。
上為末,先將薑汁井酒入鐺子內,慢火煎,不住手攪,次入藥末,煎成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於食前以粥飲送下。
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茱萸煎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萸煎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生薑1斤(絞取汁),無灰酒1升,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當歸1兩(銼,微炒)。 主治:休息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