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液丹方劑中包含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七液丹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澀痛、尿頻、尿血等症,滑石可以清熱利濕,通利水道,緩解尿路炎症,達到治療目的。
- 利水消腫: 滑石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多餘水分,緩解水腫。七液丹治療濕熱下注時,常常伴有水腫,滑石可以利水消腫,減輕水腫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七液丹方劑中包含佩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佩蘭性微寒,味辛,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濕止咳之功效。七液丹主治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等,佩蘭能清熱解毒,抑制病邪的發展,為方中清熱解毒要藥。
二、利濕化痰:佩蘭兼具利濕化痰的作用,能將體內的濕熱之邪清除,減少痰液的產生,促進病竈的恢復。七液丹亦有化濕止咳之效,佩蘭的利濕化痰作用與之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的療效。
七液丹方劑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芳香化濕,解暑止嘔: 藿香氣味辛溫,具有芳香闢穢之性,能解暑濕,止嘔吐,對於暑濕內蘊、濕濁阻滯所致的胸悶、脘痞、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 疏散風邪,清熱解表: 藿香亦可疏散風邪,清熱解表,可用於風寒襲表、暑濕兼夾所致的感冒發熱、鼻塞流涕、頭昏頭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七液丹方劑中加入藿香,旨在通過其芳香化濕、解暑止嘔及疏散風邪、清熱解表的功效,達到治療暑濕內蘊、風寒襲表等病症的目的。
七液丹方劑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食化積:萊菔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痰止咳之效。七液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食積、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萊菔子能有效促進消化,緩解積滯,使藥效更為顯著。
- 潤燥通便:萊菔子性潤,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排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七液丹中常會搭配其他潤腸通便的藥物,如大黃等,共同達到通暢腸道、排泄積滯的效果。
七液丹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七液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而紫蘇葉的加入可以加強其祛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 行氣解鬱,和中開胃:紫蘇葉還具有行氣解鬱、和中開胃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七液丹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理氣化瘀功效的藥材,紫蘇葉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七液丹方劑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暑,利濕消腫: 荷葉性味甘寒,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七液丹常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等症,荷葉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清熱利濕之效,有助於緩解暑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 止血生肌,消炎止痛: 荷葉還具有止血生肌、消炎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症。七液丹方劑中加入荷葉,可增強其止血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七液丹方劑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涼血止血的功效。
側柏葉性涼,味苦澀,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方中加入側柏葉,可以有效清熱涼血,幫助緩解因熱毒上攻引起的各種症狀,同時其止血功效也能止血生肌,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側柏葉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熱,促進血液循環。
總之,側柏葉在七液丹方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涼血、止血生肌功效,提升其整體治療效果。
七液丹方劑中含有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能清除腸胃積熱,促進排泄,對於七液丹治療的熱毒、便祕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清熱解毒: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配合其他藥物,可以增強七液丹的整體療效,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總之,大黃在七液丹中發揮著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主治功效
七液丹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七液丹,根據古籍記載,主要用於治療溫疫、瘧疾、痢疾、爛喉痧、斑疹、時毒、癰疽等疾病,以及暑風卒受、霍亂吐瀉、各種痧氣等症狀。此方以清濕熱、解穢氣、達表邪、下腸垢為主要治療方向,體現了內外同治的原則。綜觀各文獻,七液丹不僅能針對急性發熱性疾病,也對各種瘡瘍腫毒具有一定的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七液丹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瀉火通腑
- 大黃: 作為方中主要藥物之一,具有通便排毒、瀉火解毒之功。文獻中多次提及大黃在治療熱病中的重要作用,能夠通過瀉下,將體內積滯的熱毒排出,從而達到解熱的目的。同時,大黃能改善腸道功能,對腹痛、便秘或下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滑石: 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將體內濕熱排出,亦能吸收細菌毒素,以減輕發炎。
- 鮮汁: 方中配伍多種鮮藥汁,如佩蘭、藿香、紫蘇葉、荷葉、側柏葉等。這些藥汁性多偏涼,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芳香化濕等功效。其中,佩蘭、藿香有助於化解濕邪,紫蘇葉、荷葉能發散表邪、清解暑熱,側柏葉則有涼血活血之功。
2. 疏表散邪
- 紫蘇葉、薄荷葉: 這些藥汁皆有發汗解表之效,能夠幫助體內邪氣從體表透散。對於外感風熱或時毒引起的發熱、惡寒等症狀,有助於疏散外邪,緩解病情。
- 蘿蔔汁: 除了清熱解毒之外,蘿蔔汁在方中亦有協助疏散表邪的作用,且能幫助消化,改善因熱病引起的食慾不振等問題。
3.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 側柏葉: 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瘡瘍腫毒引起的局部紅腫疼痛,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滯,加速病灶的修復。
- 大黃: 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體內血行不暢。
4. 針對性治療
- 治療痢疾: 文中提到針對痢疾的用法,紅痢配黑山梔,白痢配生薑,顯示此方可根據不同痢疾類型進行調整。
- 治療瘧疾: 使用生薑、半夏,提示可根據瘧疾的特點進行加味。
- 治療咽喉腫痛: 對於風火引起的咽喉腫痛,此方亦有顯著療效,對於爛喉痧等急重症,更是有起死回生之功。
綜合分析
綜合來看,七液丹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疏表散邪、瀉下通腑、活血化瘀等多種途徑,綜合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方中藥物配伍,不僅能針對病邪進行清除,又能調理體內氣機,使之恢復平衡。
此方在《濟生集》、《存粹醫話》、《喉科金鑰全書》、《傷寒解毒療法》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顯示出其在治療溫疫、瘧疾、痢疾、爛喉痧等疾病中的顯著療效。後世醫家也多有在此方基礎上進行改良,進一步擴大了其臨床應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上滑石12斤,鮮佩蘭葉汁30兩,鮮藿香葉汁30兩,鮮萊菔汁30兩,鮮蘇葉汁30兩,鮮荷葉汁30兩,鮮側柏葉汁30兩,生錦紋大黃30兩(曬乾,研細末,用好陳酒2斤拌入)。
上將滑石研極細去腳,稱准斤兩;用粉甘草30兩泡湯,浸漂飛淨,以甘草湯盡力度,攤曬瓦盆內。七液不分先後隨時傾入,惟柏葉難於取汁,須投生藕汁中,一同搗爛,方絞得汁出;待諸藥俱已拌入,曬乾研細,收貯。
每服4錢,做成1大丸,曬乾封固,易於攜帶。治痢疾,紅者用黑山梔1錢,白者用生薑3片,煎湯化服;治瘧疾,用生薑3大片,制半夏1錢,煎湯化服;治爛喉痧,一切雜症,白滾湯服;治大熱不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暑、化濕行氣、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液丹, 出處:《大生要旨·續編》。 組成:上滑石12斤,鮮佩蘭葉汁30兩,鮮藿香葉汁30兩,鮮萊菔汁30兩,鮮蘇葉汁30兩,鮮荷葉汁30兩,鮮側柏葉汁30兩,生錦紋大黃30兩(曬乾,研細末,用好陳酒2斤拌入)。 主治:瘟疫,瘧痢,爛喉丹痧斑疹,傷寒時毒,瘡毒癰疽,暑風猝忤,霍亂吐瀉,諸般痧氣。暑濕溫邪,蘊伏三焦,寒熱無汗,腹痛便秘或下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