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新加白虎湯本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薄荷可以增強其清熱解表的作用,對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口渴咽乾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 宣肺利咽,止咳化痰: 薄荷亦具有宣肺利咽、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侵襲而導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加入薄荷可使新加白虎湯的療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相關的症狀。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新加白虎湯主治熱病,症見高熱煩躁,口渴欲飲,汗出不止,脈洪數者,石膏可有效清解內熱,降低體溫,緩解煩躁症狀。
二、解毒止渴: 石膏還有解毒生津的功效。新加白虎湯中加入石膏,可起到解毒止渴的作用,緩解因熱毒內盛而引起的口渴症狀,並幫助機體恢復正常的水液代謝。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荷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 荷葉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暑、利濕退黃之效。新加白虎湯本身以清熱瀉火為主,加入荷葉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暑之力,尤其對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利水消腫: 荷葉能利水消腫,對於暑濕困脾、水腫腹脹等症狀亦有輔助作用。新加白虎湯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渴煩躁等症,而暑濕困脾亦是常見病機,加入荷葉可以兼顧利水消腫,更全面地解決病症。
「新加白虎湯」中的陳倉米,具有健脾和胃、止瀉的作用。陳倉米能夠幫助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健脾和胃作用。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新加白虎湯以白虎湯爲基礎,主治熱病傷津,但知母的加入更能加強其清熱瀉火之功,且兼具滋陰降燥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完善。知母能清肺熱、降胃火,既能緩解高熱,又能保護津液,防止熱病傷陰。
- 配合石膏,相輔相成: 知母與石膏同屬寒涼藥,但知母偏於滋陰,石膏偏於瀉火,二者相輔相成,既能高效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避免石膏過度寒涼,損傷正氣。
綜上所述,知母的加入使新加白虎湯的清熱瀉火之功更加顯著,同時還能滋陰降燥,更好地保護津液,達到標本兼顧的療效。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除煩: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白虎湯以石膏、知母等寒涼之品為主,清熱之力較強,加入淡竹葉可以增強其清熱除煩之效,更適合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多飲、舌苔黃燥等症。
二、利尿通淋:淡竹葉亦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協助白虎湯利濕解毒,排出體內熱邪,使熱病患者症狀更快減輕。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桑枝,是基於其疏散風熱、清熱解表、利關節的功效。
桑枝性味苦寒,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表、利關節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關節疼痛等症狀,桑枝能有效緩解。
新加白虎湯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初起,邪熱犯肺,症見高熱、口渴、汗出、脈數等。而桑枝的加入,可以加強其疏散風熱、清熱解表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地治療溫病初起。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養血,緩解燥熱傷陰:新加白虎湯以白虎湯為基礎,主治溫熱病熱入營血,症見高熱煩渴、口燥咽乾、脈洪數等。而當歸具有養血活血、潤燥生津之效,可滋養陰血,緩解燥熱傷陰之症,並輔助清熱解毒,使療效更佳。
- 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白虎湯以寒涼藥為主,可能造成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當歸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兼具補血活血之效,平衡寒熱,使藥性更趨平和,提高藥物整體療效。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之功效。白虎湯主治熱病,但若患者兼有風熱表證,如頭痛、鼻塞等,則單用白虎湯清熱解表之力不足,川芎的加入可助其疏散風熱,進一步解除表證。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還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對於因熱邪傷絡,導致頭痛、頭昏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白虎湯中加入川芎,可增強其清熱解表同時,也能緩解患者因熱邪導致的頭痛等症狀。
新加白虎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白虎湯本身為清熱解表之劑,加入黃芩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更能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
- 解毒止渴:黃芩性寒,能解熱毒,並能清熱利濕,利咽止渴。白虎湯治療的病症多為陽熱熾盛,而黃芩的加入能增強其解毒止渴之效,更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口渴、咽痛等症狀。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營: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白虎湯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為主,容易傷及脾胃,而陳皮可以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營位,發揮清熱解毒之功。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 白虎湯以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為主,容易寒涼傷脾,而陳皮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輕寒涼藥對脾胃的損傷。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失眠等症狀。白虎湯以清熱瀉火為主,加入香附能使清熱瀉火之功更趨平和,避免寒涼傷脾,有助於恢復氣血運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配合白虎湯清熱解毒: 香附味辛,入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白虎湯主治熱病高熱,加入香附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顯著,對於熱病伴有肝鬱氣滯的患者更具療效。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通鼻竅: 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通鼻竅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出現鼻塞不通、頭痛發熱等症狀,白芷能有效改善。
- 引藥上行,提升療效: 新加白虎湯以石膏為君藥,主清熱瀉火。加入白芷,可以引藥上行,將藥力導入頭部,增強清熱解表、通鼻竅的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新加白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白虎湯以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為主,容易寒涼傷胃。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寒涼藥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負擔。
二、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它可以增強白虎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新加白虎湯主治功效分析
新加白虎湯,源於仲景白虎湯的加減運用,主要針對熱邪入裡,以辛涼甘寒為法,清解表裡三焦之熱,同時兼顧養陰生津。此方劑在多部醫學典籍中被提及,其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解陽明經熱:
- 病機: 熱邪傳入胃經(陽明經),導致機體內熱熾盛,表現為身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大渴、心大煩等症狀。《增訂通俗傷寒論》明確指出,此乃「散漫無形之燥熱,未曾結實」的陽明外證。
- 治療原理: 新加白虎湯以石膏為君藥,大清陽明之熱,配以薄荷、鮮竹葉、桑枝等辛涼藥,透散肌表之熱,使熱邪外泄;知母、益元散(滑石、甘草等組成)等甘寒藥,滋養陰液,防止熱邪劫陰。鮮荷葉、陳倉米清熱和胃,有助於胃氣的調和。諸藥合用,能清解陽明經熱,使熱邪不至內陷。
2. 清解暑熱:
- **病機:**溫暑之邪侵襲人體,引起發熱、自汗、口渴、心煩等症狀,若熱邪入裡則可出現皮膚隱隱見疹、小便短赤等表現。
- 治療原理: 新加白虎湯的清熱作用,能解除暑熱引起的各種不適。如《增訂通俗傷寒論》所述,「凡溫暑證...身大熱而自汗者,只宜甘寒存津,使熱不劫陰,新加白虎湯主之。」 此外,荷葉能清暑利濕,有助於解除暑濕困擾。
3. 透疹泄熱:
- **病機:**熱邪鬱於肌腠,可見疹點隱隱,或?疹。此時若熱邪不得外泄,則病情加重。
- 治療原理: 新加白虎湯中的石膏、薄荷、竹葉等藥物,具有透發肌表之熱的作用,使鬱熱外達,疹?透發,從而達到解表清裡的治療目的。若疹?不得速透,可加蟬衣、皂角刺等藥加強透疹之力。
4. 滋陰生津:
- 病機: 熱邪易耗傷津液,可導致口渴、煩躁、甚至虛脫。
- 治療原理: 方中知母具有滋陰清熱之效,益元散則能養陰生津。多篇古文指出,若熱退而身熱不退、口燥渴、汗大出,脈見虛芤,則為胃汁枯涸、肺津將亡,此時需急以甘涼救液,新加白虎湯可作為基礎方劑進行加減應用,如加鮮石斛、生地、梨汁、茅根等。
5. 清泄鬱熱:
- 病機: 熱邪鬱結,可引起煩躁、發狂等症狀,且常伴隨無汗。
- 治療原理: 《重訂通俗傷寒論》指出,發狂無汗者,可用新加白虎湯加蔥、豉,以涼泄鬱熱,使汗出而狂自止。
6. 配合其他治法:
- 病機: 熱邪可傳變,或夾痰、夾食、夾濕、夾瘀,臨床表現複雜多變。
- 治療原理: 《增訂通俗傷寒論》強調,在臨床應用時,需辨證論治,隨症加減。如:熱病兼寒,先解其熱,後解表邪;熱病兼暑,先清暑熱,後清餘熱;若邪熱夾痰、食滯、濕邪等,則需配合其他方劑,如承氣湯類、清熱化痰方等,靈活運用。
總結:
新加白虎湯以辛涼甘寒為法,針對熱邪入裡,導致的發熱、汗出、煩渴、疹?、甚則譫語昏狂等症狀,具有清熱、生津、透疹、泄熱的綜合功效。此方靈活多變,可根據臨床症狀進行加減應用,是治療外感熱病、溫熱病的重要方劑之一。
附注: 此分析基於提供的古文內容,並未涉及方劑中的具體藥物注意事項和免責聲明。
傳統服藥法
蘇薄荷5分(拌研),生石膏8錢,鮮荷葉1湧(包),陳倉米3錢,白知母4錢,益元散3錢(包煎),鮮竹葉30片,嫩桑枝2尺(切寸)。
清肝胃,辛涼心肺。
先用活水蘆筍2兩,燈芯5分,同石膏半分,先煎代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透疹解毒的功效,適用於熱汗煩渴,皮膚隱隱見疹,溺短赤熱,甚則咳血昏狂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新加白虎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蘇薄荷5分(拌研),生石膏8錢,鮮荷葉1角(包),陳倉米3錢,白知母4錢,益元散3錢(包煎),鮮竹葉30片,嫩桑枝2尺(切寸)。 主治:清肝胃,辛涼心肺。主治:熱汗煩渴,皮膚隱隱見疹,溺短赤熱,甚則咳血昏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