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婦人良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6%
腎經 8%
膽經 8%
胃經 8%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主治功效

四生丸

組成:艾葉、荷葉、生地黃。

整體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主治左癱右瘓口眼歪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

:四生丸由艾葉、荷葉、生地黃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主治左癱右瘓、口眼歪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

荷葉性味苦、辛,平,歸肝、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止血止痛的功效。

生地黃性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涼血止血的功效。

文獻參考

  1. 本草綱目》:艾葉「主治風寒濕痹破血行氣,止血,安胎,殺蟲。」
  2. 本草備要》:荷葉「主治中風口噤,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風熱頭痛煩熱消渴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癰腫。」
  3. 本草經疏》:生地黃「主治血虛諸證,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虛火旺骨蒸勞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傳統服藥法

白附子1兩,乾薑1兩(炮),舶上硫黃1兩,半夏(薑制)1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0-15丸,空心艾湯送下,日2次。

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性味苦、辛,溫,歸肝、脾、肺經。具有溫經散寒、止血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生丸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期間流鼻血
吐血
動脈粥樣硬化
胰臟炎
貝爾氏癱瘓
半身不遂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四肢麻痺癱瘓
腦內出血
腦動脈阻塞
腦血栓塞
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四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引《海南四時攝生論方》。 組成:川狠毒、黑附子、海桐皮、天南星各等分。 主治:腳膝骨節毒風,行履不得。

四生丸, 出處:《百一》卷三。 組成:五靈脂、當歸、骨碎補、川烏頭(去皮尖)各等分。 主治:左癱右瘓,口眼歪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

四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草烏頭半兩,白僵蠶1兩,苦參1兩,黑牽牛1兩(并生用)。 主治:皮膚風癢,瘡癬,(疒帬)麻冷痹,熱毒癰癤。

四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烏頭半兩(生,去皮臍),木鱉子半兩(去殼,研),狗脊(去毛)半兩,苦參1兩。 主治:腎臟風毒攻註,腰腳生瘡。

四生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四。 組成:白僵蠶(炒去絲)、地龍(去土)、白附子(生)、五靈脂、草烏(去皮尖)各等分。 主治:活血祛風,通絡止痛。主治:血風骨節疼痛,擡舉臂不起,行履不得,並渾身麻痹。

四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 組成: 四生丸(《普濟方》卷一○四。)出處:《普濟方》卷一○四。組成:生半夏1兩,生南星1兩,生白礬1兩,南康蚌粉1兩。主治:治風順氣,化痰逐飲。 。 主治:治風順氣,化痰逐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加味四生飲

相似度 85%

清氣利咽湯

相似度 66%

馬通湯

相似度 57%

一靈三聖散

相似度 57%

芍藥浸酒

相似度 57%

膠艾湯

相似度 57%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