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利咽湯

清氣利咽湯

QING QI LI Y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喉科枕秘》卷二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心經 16%
大腸經 8%
脾經 8%
膽經 8%
胃經 8%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氣利咽湯中包含荷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荷葉性味甘涼,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止渴生津之效。咽喉腫痛多因熱毒上攻所致,荷葉清熱解毒,可有效消除咽喉炎症,緩解腫痛。

其二,荷葉能清熱利濕,對因濕熱引起的咽喉腫痛,也有很好的療效。此外,荷葉還能宣散肺氣,利咽開音,有助於消除咽喉黏膜的炎症,恢復正常發聲功能。

因此,清氣利咽湯中加入荷葉,有助於清熱利咽,消腫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氣利咽湯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散風止痛: 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肺熱,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止血生肌、消腫止痛: 側柏葉還有止血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咽喉部位的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對於咽喉潰瘍、咽炎等病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清氣利咽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咽喉腫痛,多因熱毒蘊結所致,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有效緩解咽喉疼痛。
  2. 滋陰潤燥,利咽止痛: 咽喉疼痛,常伴有口乾舌燥、咽乾疼痛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滋養咽喉,緩解乾燥疼痛,促進咽喉黏膜修復,起到利咽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清氣利咽湯」主治「蘊熱上壅,咽喉腫痛」,意指體內熱邪鬱積(多屬肺胃鬱熱或陰虛火炎),上攻咽喉,導致紅腫熱痛。此證常見咽喉乾燥、灼熱、吞嚥不利,或伴隨發熱、舌紅苔黃等熱象。方中以清熱涼血、利咽散結為核心,兼顧養陰生津,契合中醫「熱者寒之」「上病下取」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荷葉

    • 性味功效:苦辛微寒,歸肝、脾、胃經,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
    • 方中作用:輕清上行,宣散上焦鬱熱,尤擅清透咽喉腫痛之熱邪;其芳香之气可化浊利咽,兼助他藥涼血止血之效。
  2. 生柏葉(側柏葉)

    • 性味功效: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肺止咳。
    • 方中作用:直入血分,清熱涼血以解咽喉熱毒,防熱傷血絡;其性沉降,可引上炎之火下行,與荷葉之升散形成「升降相因」之勢。
  3. 生地黃

    • 性味功效:甘苦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方中作用:滋陰潤燥以治本,預防熱邪耗傷陰液;涼血之力協同柏葉,加強清解血分伏熱,針對咽喉腫痛之「熱壅血滯」病機。
  4. 董便(童便)

    • 傳統用法:童便咸寒,可降火滋阴、化瘀止血。
    • 方中作用:作為引經藥,助諸藥直達病所,增強清熱降火之效,同時取其「濁陰歸下」特性,導熱邪從下而解。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與養陰並行:荷葉、柏葉清透實熱,生地滋陰兼涼血,標本兼顧。
  • 升降相輔:荷葉升散宣透,柏葉、童便沉降降火,調暢氣機以利咽喉。
  • 血氣同調:生地、柏葉涼血防瘀,荷葉輕宣行氣,符合「喉痺多由熱鬱氣血」之論。

此方簡潔而層次分明,針對「熱壅咽喉」之病機,通過清透、涼血、滋養、降火四法協同,體現中醫「給邪出路」與「調和陰陽」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荷葉、生柏葉、生地黃。
水煎,入董便半酒杯,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的功效,適合於蘊熱上壅,咽喉腫痛者。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氣利咽湯, 出處:《喉科枕秘》卷二。 組成:生荷葉、生柏葉、生地黃。 主治:蘊熱上壅,咽喉腫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