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七汁飲」中加入韭菜,主要是利用韭菜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韭菜能夠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疼痛等症狀。
七汁飲中包含蓮藕,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生津: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經,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七汁飲本是治療熱病傷津、口渴煩躁的方劑,蓮藕的清熱生津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口渴症狀,補充津液。
- 健脾開胃:蓮藕亦具健脾開胃之效,可增進食慾,促進消化。熱病患者常因脾胃受損而出現食慾不振,蓮藕的健脾作用可幫助患者恢復胃口,促進營養吸收,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七汁飲中包含荷葉,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
荷葉性味甘、涼,入肺、脾、胃經,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夏季炎熱,容易導致暑熱內侵,出現口渴、心煩、頭昏等症狀,荷葉可清熱解暑,緩解這些不適。
此外,荷葉還能利濕消腫,對於暑濕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七汁飲中的其他藥物如西瓜翠衣、冬瓜皮等,同樣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與荷葉相輔相成,共奏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
七汁飲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外感熱毒,消炎止痛,對於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止血生肌: 側柏葉入肺經,能涼血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情況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七汁飲以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為主,側柏葉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及止血生肌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七汁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七汁飲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渴便祕、發熱煩躁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緩解熱證所致的症狀。
-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以補充因熱病消耗的陰血,緩解因陰虛所致的口渴、便祕、皮膚乾燥等症狀。七汁飲中其他藥物如麥冬、天花粉、石膏等亦具有清熱滋陰之效,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七汁飲」中加入人尿,主要是利用人尿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人尿能夠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對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咽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七汁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類證治裁》和《重訂通俗傷寒論》的記載,七汁飲主要用於治療衄血,尤其是火熱上擾,迫血妄行所致的衄血證。現代文獻裡也將它用於治療 燥邪上壅 證。
治療原理分析
七汁飲由韭汁、藕汁、鮮荷葉汁、京墨汁、側柏葉汁、生地汁、童便組成。其治療衄血的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涼血: 荷葉、側柏葉、生地黃均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側柏葉、生地黃還能滋陰養血,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火熱亢盛的狀態。京墨汁也具有止血的作用。這些藥物合用,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邪,減少血熱妄行,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 滋陰潤燥: 藕汁、梨汁、竹瀝,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針對陰虛有熱、津液虧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 韭菜具有溫補肝腎、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出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導熱下行: 童便,即人尿,在方劑中能引熱下行,將上炎之火導入膀胱排出。
- 滋養肺胃: 人乳、梨汁、竹瀝、廣鬱金汁、甜醬油、茄楠香汁、解𦸃草根子搗汁,這些藥物都具有滋養肺胃的功效,特別是解𦸃草根子,其性涼質潤,能滋養肺胃,其滋養效果更勝於麥冬。
現代文獻記載的功效
除了衄血以外,七汁飲還可以治療陰虛氣滯、脾濕肝火、釀痰上壅的證候。主要表現為咳嗽痰白黏稠、氣逆胸悶、口渴欲嘔、四肢倦怠、舌紅絳乾燥、舌苔薄黃而濁、脈細數。
針對此證,七汁飲的治療原理在於:
- 滋陰降火: 梨汁、生地汁等藥物滋陰降火,緩解陰虛火旺的症狀。
- 化痰降逆: 竹瀝、鬱金汁等藥物化痰降逆,改善氣逆胸悶的症狀。
- 健脾化濕: 通過滋養肺胃,間接達到健脾化濕的效果,減輕脾濕的症狀。
- 疏肝理氣: 鬱金汁等藥物疏肝理氣,緩解肝火上炎的症狀。
總結
七汁飲是一個以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為主的方劑,適用於火熱亢盛導致的衄血。同時,它也能用於治療陰虛氣滯、脾濕肝火、釀痰上壅的證候。其組方精妙,藥物之間相互協調,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潤燥,還能兼顧活血化瘀、導熱下行、健脾化濕、疏肝理氣等多種功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韭汁1杯,藕汁1杯,鮮荷葉汁1杯,京墨汁1杯,側柏葉汁1杯,生地汁1杯,童便1杯。
和勻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汁飲, 出處:《類證治裁》卷二。 組成:韭汁1杯,藕汁1杯,鮮荷葉汁1杯,京墨汁1杯,側柏葉汁1杯,生地汁1杯,童便1杯。 主治:衄血。
七汁飲,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人乳、梨汁、竹瀝、廣鬱金汁、甜醬油、茄楠香汁、解草根子。 主治:秋燥陰虛氣滯,脾濕肝火,釀痰上壅,其證嗽痰白粘,氣逆胸悶,口渴善嘔,四肢倦懈,舌絳似乾,上罩垢濁薄苔,脈左細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