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飲子」中包含「生地黃」,其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此方若為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口渴便祕等症,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熱症所致的症狀。
- 滋陰潤燥:生地黃亦具滋陰潤燥之效。若方劑用於治療陰虛燥熱、口乾舌燥、便祕等症,則生地黃可滋陰潤燥,緩解症狀,促進恢復。
因此,「生地黃」在「生地黃飲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生地黃飲子中加入益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而益母草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兩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熱涼血,止血消瘀。
- 活血化瘀: 益母草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生地黃則有滋陰潤燥之功效,可避免活血過度,造成陰虛內熱。
因此,生地黃飲子中加入益母草,既能增強涼血止血的效果,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問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地黃飲子中加入蓮藕,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消瘀止血: 生地黃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蓮藕則性平,味甘,入心、脾經,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通氣散瘀的作用。兩者搭配,可增強清熱涼血、消瘀止血之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咯血、吐血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 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蓮藕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生地黃滋陰過度所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平和。
總之,生地黃飲子中加入蓮藕,不僅能增強清熱涼血、消瘀止血的效果,還能兼顧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飲子」中加入雞蛋,主要是利用雞蛋滋陰潤燥、補血養心的功效。雞蛋能夠滋陰潤燥、補血養心,對於治療陰虛血弱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血弱導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飲子」中加入人尿,主要是利用人尿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人尿能夠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對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咽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地黃飲子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血運,心煩悶亂,恍惚如見鬼神」,核心病機為產後陰血驟虛,虛熱上擾心神,兼風邪內動。
- 血運(暈):產後失血過多,氣隨血脫,清竅失養。
- 心煩悶亂:陰虛內熱,擾動心神,或瘀血滯留化熱。
- 恍惚如見鬼神:血虛肝風內動,魂魄不藏,類似現代醫學「產後譫妄」或「失血性精神障礙」。
此證屬血虛生風、熱擾心神,治宜養陰清熱、熄風安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汁(三合)
- 性味功效:甘苦寒,滋陰涼血、清熱生津。
- 方解:
- 產後陰血虧虛,生地黃滋養肝腎之陰,固根本;
- 涼血可清虛熱,防血熱擾神;
- 現代研究顯示生地黃具鎮靜、抗炎作用,可能調節中樞神經興奮性。
2. 竹瀝(三合)
- 性味功效:甘寒,清熱化痰、開竅定驚。
- 方解:
- 「痰熱蒙竅」是產後神志異常的常見機制,竹瀝滌痰通絡,助醒神;
- 與生地黃配伍,一補陰、一祛痰,標本兼顧;
- 其滑利之性可能促進代謝廢物(如產後瘀濁)排泄。
3. 獨活(三分,末)
- 性味功效:辛溫,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 方解:
- 少量獨活可「借辛散之性,引藥入絡」,助疏散內風(非外風);
- 古代認為產後易「風邪乘虛內陷」,獨活防風邪擾亂氣血;
- 現代藥理提示獨活有鎮痛、鎮靜效果,或協同穩定神經功能。
全方配伍邏輯
- 滋陰清熱為本(生地黃) + 化痰開竅為標(竹瀝) + 祛風通絡為佐(獨活)。
- 動靜結合:
- 生地黃靜補陰血,獨活動散風邪,竹瀝流動化痰,共調氣血陰陽。
- 劑量特點:
- 重用汁液類(生地黃汁、竹瀝),取其「流動之性」速達病所;
- 獨活僅用三分,防辛溫耗血,體現「治風先治血」原則。
延伸推理:此方可能的適用擴展
- 類似現代疾病:產後抑鬱、失血性貧血伴精神症狀、輕度產褥感染之譫妄。
- 中醫辨證加減:
- 若血瘀明顯,可加少量丹參(古代未載,但符合邏輯);
- 若氣虛甚,可佐人參(需避開傳統「產後忌參」說法的流派爭議)。
此方簡練,體現古代「重滋養、輕疏泄」的產後調治理念,符合「產後宜涼」學派(與「溫補派」對比)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3合, 竹瀝3合, 獨活3分(末)。
上藥相和,煎至4合,去滓,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適合於產後血虛陰虧,血運不暢,心煩悶亂,恍惚如見鬼神的患者使用。但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使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生地黃汁3合,藕汁2合,童便3合。 主治:産後惡血衝心,悶亂口乾。
生地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生地黃汁3合,竹瀝3合,獨活3分(末)。 主治:小兒中風,面引口偏,身體拘急,舌不能轉。
生地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生地黃汁2合,生益母草汁2合,生藕汁2合,雞子白2枚,童便1合。 主治:産後血運,心煩悶亂,恍惚如見鬼神。
生地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生地黃汁1中盞,童便1中盞,當歸1兩(銼),生薑汁1合,酒1中盞。 主治:産後卒血氣上攻,心胸煩悶,口乾壯熱,不思飲食。
生地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生地黃汁1中盞,竹瀝1中盞,荊瀝1中盞,防風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羌活1兩。 主治:癱緩風,手足不遂,言語謇澀,心神躁悶。
生地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生地黃2兩,柴胡1兩(去苗),蔥白5寸(切),香豉半合,甘草半兩(生用),生薑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地骨皮半兩,赤芍藥半兩。 主治:骨蒸勞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