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雪湯
HO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雪湯為一方古方,其配方中確實記載有使用「人尿」,此為古代中醫學特殊用藥方式之一。在古代中醫理論中,人尿被視為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功效的天然藥物。《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就有記載人尿可治療多種疾病。人尿中的尿素、尿酸等成分,在現代醫學中也確認為具有一定的藥理活性。
紅雪湯方中用人尿,主要是取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方中其它如當歸、赤芍、丹皮等藥材皆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整體上紅雪湯旨在調理婦女月經不調、經期過長或經血色暗紅等問題。古代中醫學家根據經驗和理論,將不同藥材巧妙配伍,以達到治療目的。然而,現代應用時應考慮衛生條件及患者接受度,對傳統配方進行適當調整。
紅雪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紅雪湯多用於血熱妄行、迫血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泄血分之熱,涼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
-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紅雪湯中常配合其他滋陰藥物,共同達到滋陰養血、止血生肌的效果。例如,生地黃與阿膠、當歸等藥物合用,可有效治療血虛所致的崩漏、月經不調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雪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血暈,煩悶,不識人,狂亂」,屬産後急症範疇。古代醫家認爲,産後氣血驟虛,瘀血內阻,上攻心腦,導致神明受擾,出現暈厥、神識昏蒙、煩躁狂亂等症。其病機關鍵在於「瘀熱擾神」,故需兼顧涼血化瘀、清熱開竅以救急。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紅雪(3分)
- 紅雪為唐代以降經典急救藥,由硝石、寒水石、石膏、磁石等礦物藥升煉而成,色赤性涼,合「熱者寒之」之理。
- 傳統用於「煩熱昏狂、瘴毒黃疸」,取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直接針對産後瘀熱上衝所致的神昏煩亂。
赤馬通(3塊)
- 即赤馬糞,古人認爲其性微溫,能「通導瘀滯」。馬糞經燒灰或浸漬後入藥,可化瘀止血,且借其穢濁之性「降逆透絡」,引瘀熱下行。
- 此藥體現「污穢反佐」思路,與紅雪寒涼相配,防過於沉降而瘀滯難化。
童子小便(5合)與生地黃汁(1合)
- 童子小便(今稱童便)鹹寒,既可「降火涼血」,又能「化瘀生新」,古人視爲産後良藥,助紅雪清熱兼活血。
- 生地黃汁滋陰涼血,補已耗之陰液,與童便共成「清補並行」之勢,防紅雪寒涼傷正。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全方以「清、化、通」爲核心:
- 清熱開竅:紅雪爲君,速折火熱之勢;
- 化瘀通絡:赤馬通協童便活血散瘀,疏通壅滯;
- 護陰防傷:生地黃汁佐制紅雪之峻,滋養陰血。
此方結構簡峻,反映古代急救「直折病勢」的用藥特色,針對瘀熱閉神之急症,通過寒熱互制、通補兼施,達成醒神定狂之效。
傳統服藥法
紅雪3分,赤馬通3塊,童子小便5合,生地黃汁1合。
先以小便、地黃汁浸馬通,絞取汁,再下紅雪煎令消,分溫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雪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紅雪3分,赤馬通3塊,童子小便5合,生地黃汁1合。 主治:産後血暈,煩悶,不識人,狂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