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氣湯

真氣湯

ZHEN Q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肺經 28%
肝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14%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真氣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尿],是因為人尿具有一定的排毒和清熱作用。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人尿被認為能夠清除體內的濕熱和毒素,對於改善一些由內熱引起的疾病具有輔助效果。加入人尿能夠增強[真氣湯]的排毒清熱功能,使其在治療相關病症時更具效果。

真氣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滋陰補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真氣湯以補氣為主,但氣虛多伴隨陰虛,故加入生地黃以滋陰補血,平衡氣血,使補氣效果更佳。

二、清熱解毒:生地黃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涼血,解毒散瘀,適用於氣虛而兼有熱證的患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氣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初産後,血氣煩悶」,即產婦分娩後因氣血驟虛、瘀滯未盡,導致心胸煩熱、悶亂不寧之症。産後陰血耗傷,虛熱內擾,加之惡露未淨,瘀熱互結,故見煩悶。古人以童便、地黃汁配伍,取其降火涼血、化瘀生新之效,針對産後「多虛多瘀」之病機特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童便(3合)

    • 性味功效:鹹涼,入肺、肝、膀胱經。《本草綱目》載其能「降火滋陰、涼血散瘀」,善清虛熱、止勞咳、通瘀滯。
    • 方解:産後血室空虛,虛火易動,童便降火而不傷正,兼能化瘀,可除血分鬱熱;其鹹寒之性,導火下行,從小便而解,緩解心胸煩躁。
  2. 臣藥:生地黃汁(1合)

    • 性味功效:甘苦寒,入心、肝、腎經,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珍珠囊》謂其「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
    • 方解:産後陰血虧虛,生地黃汁滋陰養血,清解血分熱邪,與童便協同,滋陰降火並行,尤宜陰虛內熱之證。
  3. 配伍邏輯

    • 寒涼相須:童便與生地黃汁均性寒涼,前者偏於降火化瘀,後者偏於滋陰涼血,合用以清熱不竭陰、化瘀不傷血,符合産後「祛瘀不離養血」之理。
    • 汁液相合:取鮮汁微煎,保留藥性輕清,直達血分,迅速發揮效用,適用於産後急症之「煩悶」標症。

三、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透過「清熱涼血、化瘀生津」雙向調節:

  • 清熱除煩:童便降火、生地黃滋陰,共解血分虛熱,緩解煩悶。
  • 化瘀生新:童便通散瘀滯,生地黃養血潤燥,促惡露排出,恢復氣血流通。
  • 護陰固本:在清泄同時,兼顧産後陰液虧耗,避免苦燥傷陰之弊。

四、適用證候延伸思考
此方藥簡力專,除産後煩悶外,或可推廣於「陰虛血熱挾瘀」之輕證,如熱病後期陰傷餘熱未清、癆嗽咯血等,然須據證加減。惟古人用童便多取健康男童「中段尿」,今臨床或慮其接受度,可探討替代用藥之可能性。

傳統服藥法


童便3合,生地黃汁1合。
上二味相和,微煎三四沸,分溫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真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童便3合,生地黃汁1合。 主治:初産後,血氣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