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飲

地黃飲

DI HUANG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肺經 28%
肝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14%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飲方中包含生地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甘苦之味可滋養陰液,適用於陰虛內熱、燥熱傷津等症。

二、養血生津:生地黃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可補血益氣,生津止渴。對於陰虛血燥、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生地黃可起到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作用。

地黃飲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確實包含人尿這一特殊成分。人尿,在中醫學中稱為「童便」,取其未受污染之純淨特性,性味咸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功效。方中人尿與主藥生地黃、熟地黃相輔相成,生地黃涼血滋陰,熟地黃補腎益髓,三者合用,可增強滋陰降火、補腎壯腰之效。尤其適用於腎虛火旺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乾舌燥等症狀。此方通過調節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然而,現代應用時需考慮衛生條件及患者接受度,慎選制備方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血暈煩悶」,屬產後氣血兩虛、瘀熱上擾之證。產後失血過多,陰血虧耗,虛陽浮越,故見眩暈;血虛內熱擾心,則生煩悶。方中以生地、熟地為君,滋陰養血;配合當歸、何首烏加強補血之力,兼能潤燥。丹皮(或丹參)清血分瘀熱,紅花活血祛瘀,適用於產後血虛夾瘀之證。白蒺藜、僵蠶平肝息風,緩解眩暈;黑參(玄參)涼血滋陰,清解虛火;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滋養陰血為主,佐以清熱化瘀,標本兼顧,使陰血得充,瘀熱得清,眩暈煩悶自除。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滋陰養血為本

    • 生地、熟地並用,一清熱涼血,一補血填精,共補陰血之虧。
    • 當歸補血活血,何首烏益精養肝,二者助地黃補而不滯,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特點。
  2. 清熱化瘀為標

    • 丹皮(或丹參)涼血散瘀,紅花少量活血通絡,針對產後離經之血成瘀、鬱而化熱之病機。
    • 黑參既助地黃滋陰,又能清降虛火,防止熱擾神明。
  3. 息風止暈佐治

    • 白蒺藜疏肝平肝,僵蠶息風解痙,二者協調可緩解血虛肝風內動之眩暈。

方劑特點
此方體現「補虛為主,化瘀為輔」的治療思路,補血藥配伍輕量活血藥,避免過度耗血;同時兼顧潛陽息風,符合產後「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辨證原則,適用於陰血不足、瘀熱輕微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地3錢,熟地3錢,何首烏(生)3錢,當歸2錢,丹皮1錢5分,黑參1錢5分,白蒺藜(炒去刺)1錢5分,僵蠶(炒)1錢5分,紅花5分,甘草(生)5分。
水煎,早、晚服。
方中丹皮,《醫鈔類編》作「丹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半身不遂月經稀少閉經伸舌時舌體顫動不定,不能控制幼兒痿證暈眩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肺結核胰臟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生地黃汁2合,蜜2合。 主治:傷寒鼻衄。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生地黃汁半盞,童便半盞。 主治:産後血暈煩悶。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地黃汁1升,生薑汁1合。 主治:小便出血。骨蒸勞熱,咯血。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生地黃8兩(研取汁),鹿角膠1兩(炙燥,碾爲末)。 主治:肺損吐血不止。

地黃飲, 出處:《金鑑》卷七十四。 組成:生地3錢,熟地3錢,何首烏(生)3錢,當歸2錢,丹皮1錢5分,黑參1錢5分,白蒺藜(炒去刺)1錢5分,僵蠶(炒)1錢5分,紅花5分,甘草(生)5分。 主治:血風瘡,血燥癢盛不眠。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生地黃汁2合,生麥門冬汁2合,蜜2合,竹瀝1合,石膏2兩半(研),人參1兩半,芎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當歸(切,焙)2兩,桂(去粗皮)2兩,麻黃(去根節)1兩,甘草(炙,銼)1兩半。 主治:精極。臟腑俱損,遍身虛熱,骨節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