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黃飲
DI HUA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飲方中包含生地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甘苦之味可滋養陰液,適用於陰虛內熱、燥熱傷津等症。
二、養血生津:生地黃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可補血益氣,生津止渴。對於陰虛血燥、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生地黃可起到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作用。
地黃飲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確實包含人尿這一特殊成分。人尿,在中醫學中稱為「童便」,取其未受污染之純淨特性,性味咸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功效。方中人尿與主藥生地黃、熟地黃相輔相成,生地黃涼血滋陰,熟地黃補腎益髓,三者合用,可增強滋陰降火、補腎壯腰之效。尤其適用於腎虛火旺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乾舌燥等症狀。此方通過調節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然而,現代應用時需考慮衛生條件及患者接受度,慎選制備方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血暈煩悶」,屬產後氣血兩虛、瘀熱上擾之證。產後失血過多,陰血虧耗,虛陽浮越,故見眩暈;血虛內熱擾心,則生煩悶。方中以生地、熟地為君,滋陰養血;配合當歸、何首烏加強補血之力,兼能潤燥。丹皮(或丹參)清血分瘀熱,紅花活血祛瘀,適用於產後血虛夾瘀之證。白蒺藜、僵蠶平肝息風,緩解眩暈;黑參(玄參)涼血滋陰,清解虛火;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滋養陰血為主,佐以清熱化瘀,標本兼顧,使陰血得充,瘀熱得清,眩暈煩悶自除。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滋陰養血為本:
- 生地、熟地並用,一清熱涼血,一補血填精,共補陰血之虧。
- 當歸補血活血,何首烏益精養肝,二者助地黃補而不滯,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特點。
清熱化瘀為標:
- 丹皮(或丹參)涼血散瘀,紅花少量活血通絡,針對產後離經之血成瘀、鬱而化熱之病機。
- 黑參既助地黃滋陰,又能清降虛火,防止熱擾神明。
息風止暈佐治:
- 白蒺藜疏肝平肝,僵蠶息風解痙,二者協調可緩解血虛肝風內動之眩暈。
方劑特點
此方體現「補虛為主,化瘀為輔」的治療思路,補血藥配伍輕量活血藥,避免過度耗血;同時兼顧潛陽息風,符合產後「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辨證原則,適用於陰血不足、瘀熱輕微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地3錢,熟地3錢,何首烏(生)3錢,當歸2錢,丹皮1錢5分,黑參1錢5分,白蒺藜(炒去刺)1錢5分,僵蠶(炒)1錢5分,紅花5分,甘草(生)5分。
水煎,早、晚服。
方中丹皮,《醫鈔類編》作「丹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生地黃汁2合,蜜2合。 主治:傷寒鼻衄。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生地黃汁半盞,童便半盞。 主治:産後血暈煩悶。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地黃汁1升,生薑汁1合。 主治:小便出血。骨蒸勞熱,咯血。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生地黃8兩(研取汁),鹿角膠1兩(炙燥,碾爲末)。 主治:肺損吐血不止。
地黃飲, 出處:《金鑑》卷七十四。 組成:生地3錢,熟地3錢,何首烏(生)3錢,當歸2錢,丹皮1錢5分,黑參1錢5分,白蒺藜(炒去刺)1錢5分,僵蠶(炒)1錢5分,紅花5分,甘草(生)5分。 主治:血風瘡,血燥癢盛不眠。
地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生地黃汁2合,生麥門冬汁2合,蜜2合,竹瀝1合,石膏2兩半(研),人參1兩半,芎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當歸(切,焙)2兩,桂(去粗皮)2兩,麻黃(去根節)1兩,甘草(炙,銼)1兩半。 主治:精極。臟腑俱損,遍身虛熱,骨節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