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湯

定心湯

DING XIN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肺經 28%
腎經 14%
膀胱經 14%
肝經 14%
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除煩、養心安神之效。對於心火亢盛、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地清心降火,滋養心陰,使心神安定,達到定心安神之效。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生地黃與定心湯其他藥物如麥冬、酸棗仁等,具有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滋養心陰,緩解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生地黃的清熱作用也能減輕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熱副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在中藥方劑「定心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尿」,「人尿」在古方中被視為一味藥材,稱為「人中黃」或「童便」,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人尿」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治療熱病、虛勞等,會被應用於藥方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傷寒癒後,心下怔忡
「怔忡」在中醫指自覺心跳劇烈、心神不寧的症狀,多因氣血虧虛或痰火擾心所致。傷寒為外感熱病,癒後正氣受損,心陽不足或陰血耗傷,導致心失所養,故見怔忡。此方針對心氣血兩虛兼心神浮越之證,以補養心脾、安神定志為主,輔以收斂固脫、活血通絡之法,使氣血得充、心神得安。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 龍眼肉(1兩):甘溫入心脾,補益氣血、養心安神,為君藥。針對氣血不足之怔忡,補後天之本以資化源。
  • 酸棗仁(炒,5錢):酸甘養肝血、寧心神,炒用增強收斂之性,助龍眼肉補虛安神。
  • 柏子仁(4錢):甘平質潤,養心血、潤心燥,與酸棗仁協同強化安神之效。

2. 滋肝腎,固脫斂神

  • 萸肉(5錢):酸溫入肝腎,補肝腎、斂浮陽,防氣血耗散。張錫純謂其「善補肝且善固脫」,與龍骨、牡蠣共斂心神。
  • 生龍骨、生牡蠣(各4錢):質重沉降,收斂浮越之心神,鎮驚安神;牡蠣兼軟堅散結,防痰瘀滯心。

3. 活血通絡,調暢氣機

  • 乳香、沒藥(各1錢):辛散苦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此處用於輕度活絡,防氣血虛滯致瘀,改善「心絡不通」之悸動不安。張錫純認為:「心虛者,酌加沒藥、乳香以流通氣血。」

4. 辨證加減(心熱怔忡)

  • 酌加生地:若兼心陰不足、虛火內擾,生地甘寒滋陰涼血,清熱除煩,防溫補藥助熱。

方劑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龍眼肉、酸棗仁補養心脾治本,龍骨、牡蠣鎮驚安神治標,兼顧氣血、心神。
  • 動靜結合:補益藥配伍活血之乳沒,使補而不滯;收斂藥與柏子仁之潤,斂中寓通。
  • 臟腑相關:從心、肝、脾、腎多臟調理,肝藏魂、心藏神,補肝血以助心血,固腎精以充腦髓。

此方體現張錫純「以通為補」思想,氣血充而絡脈通,心神自安,適用於虛中夾瘀之怔忡。

傳統服藥法


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搗)5錢,萸肉(去淨核)5錢,柏子仁(炒,搗)4錢,生龍骨(搗細)4錢,生牡蠣(搗細)4錢,生明乳香1錢,生明沒藥1錢。
心因熱怔忡者,酌加生地數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悸心臟病心律不整心絞痛肺結核前列腺炎遺精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容易健忘

相同名稱方劑


定心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三。 組成:生地汁半盞,童便半盞。 主治:傷寒癒後,心下怔忡。

定心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茯苓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白芍藥2兩,乾薑(炮)2兩,遠志(去心,炒)2兩,人參2兩。 主治:心勞虛寒,驚悸,恍惚多忘,夢寐驚魘,神志不定。

定心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搗)5錢,萸肉(去淨核)5錢,柏子仁(炒,搗)4錢,生龍骨(搗細)4錢,生牡蠣(搗細)4錢,生明乳香1錢,生明沒藥1錢。 主治:心虛怔忡。

定心湯, 出處:《簡易方》引《葉氏錄驗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五○)。 組成:人參(去蘆)3兩,白茯苓(去皮)3兩,茯神(去木)3兩,黃耆(蜜炙)3兩,白朮2兩,赤石脂(研)2兩,川芎2兩,厚朴(薑汁制)2兩,紫菀茸2兩,防風2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官桂(去皮)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心氣不足,營血衰少,多畏不樂,精神昏昧,魂魄飛揚,心神離散,夢中失精,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