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松皮湯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袪風止癢:白癬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效。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癬症等,白癬皮能有效抑制炎症,緩解瘙癢,促進皮膚癒合。
- 殺蟲止癢:白癬皮亦具有一定的殺蟲功效,能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對於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足癬、甲癬等,白癬皮能抑制真菌的生長,達到止癢消癬的效果。
因此,白癬皮在松皮湯中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症。
對於[松皮湯]中的菊花成分,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等症狀。該方加入菊花旨在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松皮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松皮湯主治麻疹初期,症狀為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可幫助患者緩解初期症狀,促進疹出。
- 配合松皮,清熱解毒: 松皮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荊芥與松皮搭配,一寒一熱,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松皮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源於其辛溫散寒的藥性,與方劑主治相符。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肺散寒、通竅止痛、祛風止痙之效。松皮湯以散寒祛濕、活血止痛為功效,針對寒濕凝滯、經絡阻滯所致的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
細辛溫散寒邪,有助於驅散寒濕,解除經絡阻滯,配合松皮等藥材,協同發揮散寒止痛之效,故方中加入細辛。
松皮湯方劑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松皮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擾、頭風頭痛、眩暈目赤等症,蔓荊子可配合松皮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效果。
- 利濕化痰,通竅止痛:蔓荊子還具有一定的利濕化痰、通竅止痛作用。對於風熱上擾引起的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蔓荊子可與松皮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通竅止痛、改善症狀的效果。
松皮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松皮湯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皮膚瘙癢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松皮、秦艽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治療風寒溼痺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松皮湯中多用寒涼之藥,如松皮、秦艽等,加入防風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傷陽氣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強藥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對於[松皮湯]中的荷葉成分,荷葉性味苦涼,具有清熱利尿、止血的功效,適用於治療熱病、出血等症狀。該方加入荷葉旨在增強清熱利尿的作用。
松皮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松皮湯主治熱毒瘡瘍,而玄參性寒,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可與松皮等藥材相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滋陰潤燥,活血化瘀:玄參亦有滋陰潤燥、活血化瘀的功效。松皮性燥,久服易傷陰,玄參則可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松皮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松皮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症見皮膚瘙癢、紅腫、糜爛等,苦參可清熱解毒,抑制病菌生長,改善皮膚炎症。
2. 燥濕止癢: 松皮湯中往往還加入其他清熱燥濕的藥材,如黃柏、地膚子等。苦參配合這些藥材,可以加強燥濕止癢的功效,加速皮膚病症的消退。
松皮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肺熱,利水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之功效。松皮湯主治肺熱咳嗽、痰多,兼見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桑白皮可配合松皮、杏仁等藥材,共同發揮清肺熱、利水消腫之效,使痰液易於排出,水腫消退,病情緩解。
- 潤燥止咳:桑白皮還具有潤燥止咳之效,可緩解因肺熱引起的燥咳、咽喉幹癢等症狀。松皮湯中加入桑白皮,可以更好地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口乾等症狀,使療效更顯著。
松皮湯中加入黑豆,主要有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烏髮美容的功效。松皮湯多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等症狀,而黑豆可輔助補腎固精,加強藥效。
- 潤燥滑腸: 黑豆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潤腸通便,緩解松皮湯可能引起的燥熱便祕。黑豆的加入,能更好地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平和。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老松白皮(去粗皮)1兩,白鮮皮1兩,甘菊花(擇)1兩,荊芥穗1兩,細辛(去苗葉)1兩,蔓荊實1兩,防風(去叉)1兩,荷葉蒂1兩,玄參1兩,苦參1兩,桑根白皮1兩,雄黑豆2升。
上藥除豆並荊實外,銼細,同以水3鬥,煎至1鬥5升,去滓,投樸消1兩半,攪,熱洗頭,余滓重煎,亦入樸消,如此洗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松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老松白皮(去粗皮)1兩,白鮮皮1兩,甘菊花(擇)1兩,荊芥穗1兩,細辛(去苗葉)1兩,蔓荊實1兩,防風(去叉)1兩,荷葉蒂1兩,玄參1兩,苦參1兩,桑根白皮1兩,雄黑豆2升。 主治:風熱久目赤,腦中積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