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清暑益氣湯

Wang Qing Shu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熱經緯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最後更新日:2022-07-24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虛脈,數脈

疼痛頭痛

症狀食慾不振,經常疲勞想睡,口臭,口乾口渴,小便顏色偏黃,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無尿及少尿,發熱(發燒),心胸煩熱

現代疾病熱中暑,肺炎

方劑介紹


王氏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屬於熱門方劑,在Google Trend 的趨勢紀錄,可以清楚看出每年固定到了6-8月的時候,就會開始有人搜尋清暑益氣湯,隨著天氣變寒冷之後就消失,隔年再現,主要是台灣地區的人們在搜尋。

然而,這個「清暑益氣湯」主要有兩種版本,現代科學中藥的成分主要都是《脾胃論》的版本(點選理解),然而近代中醫教科書所教學的,主要是《溫熱經緯》版本的清暑益氣湯。多數人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差異。

這裡就介紹清代溫病派醫家王士雄在《溫熱經緯》所記載的清暑益氣湯。主要功效是: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王士雄的清暑益氣湯,所治是「暑熱耗傷氣津」之證。由於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升易散,耗氣傷津,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暑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王士雄提出:「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

暑熱鬱蒸,則身熱汗多,熱擾胸脫,則心煩。耗傷津液,則口渴喜飲,小便短赤。氣隨津脫,則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象虛數,為暑傷氣津之象。

本方為暑熱耗傷氣津之證,依照《黃帝內經》「熱者寒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立法。方中西洋參甘苦涼,益氣生津,養陰清熱。西瓜翠衣甘涼,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荷梗助西瓜翠衣以解暑清熱。

石斛、麥冬皆甘寒之品,助西洋參養阱生津,且石斛兼能清熱,麥冬兼能清心除煩。黃連苦寒,功專清熱污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甘潤,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竹葉甘淡,清熱除煩,均為佐藥。甘草、梗米益胃和中。諸藥相合,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諸症自除,故名「清暑益氣湯」。

本方加減法:若暑熱較盛,可酌加石膏、金銀花、連翹等以清熱。若津氣耗傷較重,黃連可酌減,西洋參,石斛、麥冬等益氣生津之品可加量。小兒夏季熱,久熱不退,煩渴體倦,屬於氣津不足者,可去黃連加人白薇、地骨皮以養陰退熱。若兼濕濁,麥冬、知母等亦當酌減。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麥以收斂止汁。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中暑先兆、中暑、小兒及老人夏季熱,功能性發熱肺炎、多種急性傳染病之恢復期等屬氣陰兩傷者。

本方與《傷寒論》的竹葉石膏湯類似,因此有人認為,此方是從竹葉石膏湯衍化而來,此方問世後得到溫病學派的極力推崇,並廣泛用於臨床,現已成為治療暑傷氣陰的代表方劑。

溫病派認為《脾胃論》的清暑益氣湯,雖然有清暑之名,而無消暑之實,從藥物組成的成分就可以清楚看出。《脾胃論》的清暑益氣湯並沒有太多寒涼藥物,反而偏於熱性,以健脾去濕補氣為主。

後世醫家並不將本方用於「濕熱證」,而是用於「暑熱耗傷氣津」之證。由於暑熱易耗氣傷津,故「應清暑退熱,益氣生津併進」本方用西瓜翠衣、荷梗、黃連、知母、竹葉清暑退熱,西洋參、石斛、麥冬、梗米、甘草益氣生津,清補兼施,確有「清暑熱而益元氣」之功。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 黃連苦寒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潤,瀉火滋陰;竹葉甘淡,清熱除煩,均為佐藥。 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諸症自除。 本方配伍特點:用大量甘涼濡潤之品,精佐苦寒清泄,兼顧清熱解暑與益氣生津,使清熱而不傷陰,補虛而不戀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間有滋膩之品,故暑病挾濕,舌苔厚膩者,不宜使用。暑證,高熱煩渴,而無氣虛見證者,亦不宜用

王氏清暑益氣湯的經絡型態


每年北半球到了6-8月時,經常會有熱浪來襲,以2022年為例,熱浪席捲半個中國,影響9億人口。在這種天氣下,絕大多數人體內的肝經、少陽經、陽明經出現實證,脾經與膀胱經出現虛證,這就是典型的暑濕,容易中暑的經絡型態。

夏季容易中暑的經絡型態
夏季容易中暑的經絡型態

在這種經絡型態下,溫病派理論完全具有適應性,這也是後代溫病派流傳的主要經絡模型。然而這種型態在炎熱夏天中,最多只有適應最多30%-50%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是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還是要依照體質決定才是。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