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清暑益氣湯

Wang Qing Shu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熱經緯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心經 17%
肺經 17%
脾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7%
肝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大腸經 0%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虛脈,數脈

疼痛頭痛

症狀食慾不振,經常疲勞想睡,口臭,口乾口渴,小便顏色偏黃,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無尿及少尿,發燒,心胸煩熱

現代疾病熱中暑,肺炎

方劑組成解釋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西洋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益氣: 西洋參性涼,味甘,具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能清解暑熱,並補充因暑熱消耗的津液,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暑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而不傷正氣的效果。
  2. 扶正固本: 西洋參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抵抗力,對於暑熱造成的虛弱乏力、氣陰不足等症狀,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有助於患者更快恢復體力。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包含石斛,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生津,益胃養陰: 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胃經,具清熱生津、益胃養陰之效。夏日暑熱,易傷津液,導致口渴、胃口不佳等症狀,石斛能清熱解暑,滋養胃陰,緩解這些不適。

二、 補益脾氣,增強體力: 石斛亦能補益脾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清暑益氣湯多用於暑濕困脾、氣陰兩虛等症,而石斛能補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人體抵抗力,更好地抵禦暑熱侵襲。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生津: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能清心火,生津液,且有滋陰潤燥之效。暑熱傷津,容易引起心煩口渴、氣短乏力,麥門冬可有效緩解此症狀,起到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作用。

二、養陰潤肺: 麥門冬具有養陰潤肺的功效,對於暑熱所致的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暑熱傷津,易導致心火亢盛,出現口渴、煩躁、心悸等症狀。黃連可清心火,降胃火,緩解暑熱引起的熱症。
  2. 解毒止瀉: 夏季濕熱較重,易導致脾胃失調,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黃連可清熱利濕,解毒止瀉,有助於緩解暑濕引起的腸胃不適。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除煩、利尿生津的功效。

淡竹葉味甘淡,性寒,入心、胃經。其清熱解暑作用可緩解暑熱所致的煩躁、口渴、心悸等症狀,而利尿生津則能補充因出汗過多而導致的水分流失,同時亦有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

因此,在清暑益氣湯中加入淡竹葉,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的功效,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暑:荷葉性味甘涼,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濕止瀉的功效。夏季炎熱,易感暑濕之邪,荷葉能清熱解暑,消除暑熱所致的煩躁、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宣散風熱:荷葉亦具有一定宣散風熱的作用,能疏散暑熱鬱結,解除暑濕所致的胸悶、頭昏、發熱等症狀,有助於恢復機體功能。

總而言之,荷葉在王氏清暑益氣湯中起着清熱解暑、宣散風熱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以達到解暑益氣的目的。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暑熱傷肺,容易出現口渴、煩躁、氣喘等症狀,知母可以清熱瀉肺,緩解這些症狀。同時,知母還可以滋陰潤燥,補充因暑熱造成的津液虧損,進一步達到益氣的效果。

此外,知母還可以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如與石膏、生地等清熱藥材配合,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與麥冬、沙參等滋陰藥材配合,增強生津潤燥的效果,共同發揮解暑益氣的功效。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
  2. 增強益氣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益氣作用,使整體藥效更為顯著,達到清暑益氣的目的。

甘草在王氏清暑益氣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調節藥性,還能增強藥效,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大米,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和胃止嘔: 大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暑熱傷氣、脾胃虛弱者,大米能起到補益脾胃、增強體力、緩解噁心嘔吐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
  2. 中和藥性,調和脾胃: 部分清暑益氣藥材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而大米性溫和,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起到保護脾胃、增強藥效的作用。

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西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暑:西瓜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消腫的功效。夏季暑熱,容易引起中暑、口渴、尿少等症狀,西瓜能有效清熱解暑,緩解這些症狀。
  2. 益氣生津:西瓜富含水分和電解質,能補充人體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同時也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

因此,王氏清暑益氣湯中加入西瓜,是利用其清熱解暑和益氣生津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的治療目的。

方劑介紹


王氏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屬於熱門方劑,在Google Trend 的趨勢紀錄,可以清楚看出每年固定到了6-8月的時候,就會開始有人搜尋清暑益氣湯,隨著天氣變寒冷之後就消失,隔年再現,主要是台灣地區的人們在搜尋。

然而,這個「清暑益氣湯」主要有兩種版本,現代科學中藥的成分主要都是《脾胃論》的版本(點選理解),然而近代中醫教科書所教學的,主要是《溫熱經緯》版本的清暑益氣湯。多數人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差異。

這裡就介紹清代溫病派醫家王士雄在《溫熱經緯》所記載的清暑益氣湯。主要功效是: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王士雄的清暑益氣湯,所治是「暑熱耗傷氣津」之證。由於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升易散,耗氣傷津,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暑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王士雄提出:「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

暑熱鬱蒸,則身熱汗多,熱擾胸脫,則心煩。耗傷津液,則口渴喜飲,小便短赤。氣隨津脫,則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象虛數,為暑傷氣津之象。

本方為暑熱耗傷氣津之證,依照《黃帝內經》「熱者寒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立法。方中西洋參甘苦涼,益氣生津,養陰清熱。西瓜翠衣甘涼,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荷梗助西瓜翠衣以解暑清熱。

石斛、麥冬皆甘寒之品,助西洋參養阱生津,且石斛兼能清熱,麥冬兼能清心除煩。黃連苦寒,功專清熱污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甘潤,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竹葉甘淡,清熱除煩,均為佐藥。甘草、梗米益胃和中。諸藥相合,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諸症自除,故名「清暑益氣湯」。

本方加減法:若暑熱較盛,可酌加石膏、金銀花、連翹等以清熱。若津氣耗傷較重,黃連可酌減,西洋參,石斛、麥冬等益氣生津之品可加量。小兒夏季熱,久熱不退,煩渴體倦,屬於氣津不足者,可去黃連加人白薇、地骨皮以養陰退熱。若兼濕濁,麥冬、知母等亦當酌減。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麥以收斂止汁。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中暑先兆、中暑、小兒及老人夏季熱,功能性發熱肺炎、多種急性傳染病之恢復期等屬氣陰兩傷者。

本方與《傷寒論》的竹葉石膏湯類似,因此有人認為,此方是從竹葉石膏湯衍化而來,此方問世後得到溫病學派的極力推崇,並廣泛用於臨床,現已成為治療暑傷氣陰的代表方劑。

溫病派認為《脾胃論》的清暑益氣湯,雖然有清暑之名,而無消暑之實,從藥物組成的成分就可以清楚看出。《脾胃論》的清暑益氣湯並沒有太多寒涼藥物,反而偏於熱性,以健脾去濕補氣為主。

後世醫家並不將本方用於「濕熱證」,而是用於「暑熱耗傷氣津」之證。由於暑熱易耗氣傷津,故「應清暑退熱,益氣生津併進」本方用西瓜翠衣、荷梗、黃連、知母、竹葉清暑退熱,西洋參、石斛、麥冬、梗米、甘草益氣生津,清補兼施,確有「清暑熱而益元氣」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間有滋膩之品,故暑病挾濕,舌苔厚膩者,不宜使用。暑證,高熱煩渴,而無氣虛見證者,亦不宜用

王氏清暑益氣湯的經絡型態


每年北半球到了6-8月時,經常會有熱浪來襲,以2022年為例,熱浪席捲半個中國,影響9億人口。在這種天氣下,絕大多數人體內的肝經、少陽經、陽明經出現實證,脾經與膀胱經出現虛證,這就是典型的暑濕,容易中暑的經絡型態。

夏季容易中暑的經絡型態
夏季容易中暑的經絡型態

在這種經絡型態下,溫病派理論完全具有適應性,這也是後代溫病派流傳的主要經絡模型。然而這種型態在炎熱夏天中,最多只有適應最多30%-50%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是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還是要依照體質決定才是。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