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生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七生湯多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低體內熱度,緩解出血癥狀。
- 滋陰潤燥: 生地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滋養體內陰液,緩解燥熱,對於熱病引起的口渴、便祕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七生湯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 荷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之功效。七生湯用於治療暑熱內蘊、濕熱交蒸所致的症狀,荷葉可清熱解暑,使體內熱邪得以消除。
- 利水滲濕: 荷葉能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濕氣排出。七生湯所治療的症狀中,常伴隨濕熱內蘊,導致水腫、小便不利等情況。荷葉加入其中,可利水滲濕,改善這些症狀。
總之,荷葉在七生湯中發揮着清熱解暑、利水滲濕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暑濕內蘊之目的。
七生湯中加入蓮藕,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七生湯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蓮藕可增強其清熱涼血的作用,更有效地緩解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渴、煩躁、發熱、出血等。
- 健脾開胃:蓮藕富含澱粉、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具有健脾開胃、生津止渴的功效。七生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疾病,加入蓮藕可以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
七生湯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利濕: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七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身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症狀,白茅根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協助消除體內熱邪,促進津液生成,緩解症狀。
- 涼血止血: 白茅根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療熱病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尿血等。七生湯中加入白茅根,有助於緩解熱病引起的出血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七生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七生湯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生薑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緩解這些症狀。
- 調和藥性: 七生湯中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性偏寒涼,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生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七生湯主治「血向口鼻中出如泉湧,諸藥止之不效者」,即嚴重之口鼻出血證候,尤其針對其他止血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性出血情況。此方所治之出血屬於血熱妄行所致的急症,表現為出血量多勢急、血色鮮紅,常伴見口渴心煩、舌紅脈數等熱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特點
全方皆取生藥鮮品:七生湯七味藥物均要求使用新鮮生品,取其天然汁液,未經炮製加熱,保存藥物寒涼之性與天然活性成分。
藥物選擇原則:
- 生地黃:甘寒質潤,滋陰涼血止血
- 生荷葉:苦平,清暑利濕,能升發清陽兼止血
- 生藕節/汁:甘澀平,收澀止血而消瘀
- 生韭葉:辛溫散瘀,溫通絡脈而止血
- 生茅根:甘寒,清熱利尿,涼血止血
- 生薑:辛溫散寒,反佐諸寒藥以防過寒凝滯
- 京墨:傳統止血良藥,收澀止血而兼能清熱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以生地、茅根、藕節等涼血止血為主,佐以韭葉、生薑溫通防滯
- 動靜結合:涼血收澀止血藥與散瘀通絡藥相配,止血不留瘀
- 取汁服用:保持藥效迅速直接,尤其適合急救止血
治療原理探討
清熱涼血為主:針對血熱妄行的病機,通過生地、茅根、荷葉、藕節等藥物清熱涼血,從根本上消除出血原因。
多途徑止血:
- 收澀止血:藕節、京墨具直接收斂止血作用
- 涼血止血:生地、茅根從清熱角度間接止血
- 散瘀止血:韭葉、生薑防止血止留瘀
- 利尿止血:茅根通過利水引熱下行
劑型特點:
- 鮮藥取汁:藥力迅速直接,尤其適合急性出血
- 京墨研磨:傳統認為墨能黑能止,取其色黑入腎,上病下取
此方組方嚴謹,針對血熱出血同時考慮止血與防瘀,寒溫並用而不偏頗,體現中醫治療血證「急則治標」與「標本同治」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兩,生荷葉1兩,生藕汁1兩,生韭葉1兩,生茅根1兩,生薑5錢。俱搗自然汁1碗。磨京墨與汁同服。
(《理淪》)。方中生藕汁,《理淪》作「生藕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七生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生地黃1兩,生荷葉1兩,生藕汁1兩,生韭葉1兩,生茅根1兩,生薑5錢。 主治:血向口鼻中出如泉湧,諸藥止之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