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生津止渴]功效的中藥清單(2023年更新)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2-09-16關於生津止渴
中醫提到的「津液」,是指身體中的各種生理水液,包括各臟腑組織內的體液,及其他分泌液如胃液、腸液、淚液等。津液與其他精微物質一樣,共同維持了人體的生命活動。
中醫認為津液主要源於水穀(食物和水),食物首先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再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以及脾的運化而生成津液。此外,大腸吸收水液的功能亦與津液的生成有關。津液透過不同的途徑排泄及輸布全身,當中包括脾的傳輸功能,肺的宣發及肅降功能以及腎的氣化(水液代謝)功能等。此外,津液亦依靠三焦作為輸布的通道。
津液的主要作用是滋養和濡潤,同時津液也和肺、脾、腎三臟有直接的關係。若津液代謝異常,像是津液的生成不足、津液的分布不均等,就會導致咽喉不適情況出現,例如:咽乾、痰多、咽疼,咽部的異物感等症狀,這時候就需要生津止渴的中藥。
關於生津止渴的20種常見中藥或食物
1. 天花粉
天花粉性味甘微、苦寒。主治清熱生津、養陰、用於熱病津傷口渴、可消腫排膿、常用於癰疽、瘡瘍證、消渴多飲。
天花粉性甘寒,能清熱生津,是治渴要藥。用於肺熱燥咳,熱病傷津、口渴等症。本品能清肺潤燥,生津解渴,常與沙參、麥冬等配伍,治療肺熱燥咳,或與麥冬、知母等配伍,用於熱病傷津及消渴等症。 天花粉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奶酪食用,不限多少,取差,止。
2. 烏梅
烏梅性味酸、平。主治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烏梅味酸生津,有生津止渴之功。虛熱消渴,單用煎服,或與天花粉、麥冬、人參等同用,如玉泉散。 1. 烏梅中的有機酸能促進唾液分泌,幫助口腔保持濕潤,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2. 烏梅中的酚類物質具有收斂作用,可抑制汗腺分泌過多,減少水分流失,也有助於緩解口渴。 3. 烏梅中的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生成,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減少因感冒、發燒等疾病引起的口渴。 4. 烏梅中的鉀離子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防止因電解質失衡引起的口渴。 5. 烏梅中的果膠具有吸水性,能使腸道內容物膨脹,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攝入,從而減少口渴。
3. 西洋參
西洋參性味甘、微苦、寒。主治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於氣虛陰專火旺,咳嗽痰血,虛熱煩煩倦,內熱消渴,口燥咽乾。
《本草綱目》云:「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入肺、腎經。」西洋參可生津止渴,因其性涼,能清熱除煩,入肺、腎經,能益氣養陰,生津止渴。
4. 玉竹
玉竹性甘、平。主治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主燥咳、勞嗽、熱病陰液耗傷之咽幹口渴、內熱消渴、陰虛外感、頭昏眩暈、筋脈攣痛。
玉竹有生津止渴之功效,古籍早有記載。《本草綱目》云:「玉竹,補脾益氣,生津止渴,潤肺滋陰。」 現代研究表明,玉竹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具有補脾生津、滋陰潤燥的作用,能夠增加口腔和喉部的分泌物,改善口渴、喉乾等症狀,有助於生津止渴。
5. 地瓜
地瓜性甘、平。主治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脾虛水腫、便泄、瘡瘍腫毒、大便秘結。生津止渴。
地瓜,甘、平,入脾、胃經。具有益氣生津、健脾益胃、補虛扶弱、益氣生津、止渴健胃、通便解毒之功。 地瓜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此外,地瓜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從而起到健脾益胃的作用。
6. 佩蘭
佩蘭性味辛、平。主要功效解暑化濕;闢穢和中。主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蘊;脘痞不飢;惡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洵
佩蘭性平,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生津止渴、清熱利濕之功。 生津止渴的機理可能與佩蘭中所含的揮發油有關。揮發油具有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的作用,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此外,佩蘭中的苦味物質也能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增強生津止渴的效果。 清熱利濕的機理可能與佩蘭中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有關。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利尿的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多餘的水分,從而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7. 松香
松香性苦、甘、溫。主要功效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主癰疽惡瘡、瘰癧、瘻症、疥癬、白禿、癘風、痹症、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本草綱目》云:「松香,味甘,性溫,歸肺、腎經。具有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收斂固澀之效。」 生津止渴:松香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津液是人體的精華,具有滋潤身體、維持臟腑正常功能的作用。松香可以促進津液的生成,並抑制津液的消耗,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潤肺止咳:松香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肺主氣,司呼吸,松香可以潤肺化痰,止咳平喘。 收斂固澀:松香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收斂固澀是指使鬆弛的組織或鬆散的物質收縮固結。松香可以收斂肺氣,固澀腎精,止瀉固帶。
8. 杏仁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隨息居飲食譜》云:「杏仁,潤肺生津。」 杏仁性味甘、苦、溫。歸肺、大腸經。有潤肺下氣、生津止渴、降逆止咳、滑腸通便之功效。主治肺燥咳嗽、喘息氣促、津少口渴、大便乾燥等症。 杏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平喘、滑腸通便的作用。本品味甘,入肺經,能潤肺止咳,益氣生津,為潤肺止咳之佳品。
9. 黨參
黨參性味甘、平。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
黨參除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外,亦有生津止渴之效。若因體內津液不足而引起口乾舌燥、喉嚨痛等症狀,黨參可有效緩解。 本品用於氣津兩傷所致氣短口渴,及氣血雙虧所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具有益氣生津和益氣生血之效。可分別與麥冬、五味子等生津藥,或當歸、熟地黃等補血藥同用。
10. 葛根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葛根味甘辛性涼,輕揚升散,為治表證發熱,頭痛,項強不舒的主藥,也可用於消渴,[止渴](https://dr-balance.org.tw/tag/生津止渴/)。 用於熱病口渴,陰虛消渴。本品甘涼,于清熱之中,又能鼓舞胃氣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用治熱病津傷口渴,常與蘆根、天花粉、知母等同用;若用治內熱消渴,又多配烏梅、天花粉、麥冬、黨參、黃耆等同用,如玉泉丸。 《名醫別錄》載其能「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滕」。《神農本草經》提到:葛根「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11. 蘆根
蘆根性甘寒。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透疹。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麻疹還可解河豚魚毒。
蘆根,味甘,性寒,入肺、胃經,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之效。能清肺胃之熱、降肺氣之逆,使津液得以下調,故能生津止渴。此外,蘆根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對於熱毒、水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玉楸藥解》中記載,蘆根能「清降肺胃,消盪鬱煩,生津止渴,除嘔下食,治噎噦懊憹」。可見,蘆根不僅可以止渴,還可以治療肺胃熱盛引起的口渴、嘔吐、呃逆、煩躁等症狀。
12. 人參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延年益壽之功效。其生津止渴之功,乃因人參中含有人參皁苷、多糖、揮發油等成分,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口腔濕潤度,緩解口乾舌燥。人參多糖還能增強消化功能,緩解胃部不適,令口渴之因盡除。
13. 石斛
石斛性甘、微寒。主治生津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明目強腰。主熱病傷津、口幹煩渴、胃陰不足、胃痛幹嘔、肺燥幹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
石斛具有生津止渴、益氣補陰、清熱養胃之功效。中醫理論認為,津液乃人體之寶,生津止渴是石斛的重要功能之一。石斛含有豐富的黏液質,能滋潤咽喉,生津止渴,對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石斛還能補益氣血、養陰生津,對於改善體虛乏力、陰虛火旺等症狀有一定的作用。
14. 酸棗仁
酸棗仁性甘、平。主治補肝、寧心、斂汗、生津。用於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
酸棗仁味甘、酸,性微溫,歸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生津止渴之功。主治心脾兩虛、失眠多夢、健忘、口渴、口乾舌燥、便祕等症。酸棗仁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夠滋潤口腔,增加口腔分泌,改善口乾舌燥、口臭等不適症狀。
15. 甘草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甘草,性甘、微溫,歸脾、肺、胃經。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皁苷等,能刺激唾液腺分泌,促進唾液分泌,從而生津止渴。此外,甘草還有清熱解毒、和中止咳等作用,對於口渴、口乾、咳嗽等症狀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16. 白茅根
白茅根性甘、寒。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黃疸、水腫、熱淋澀痛、急性腎炎水腫、胃熱噦逆、淋病。
白茅根生津止渴之功,乃其性涼,味甘,入肺胃二經,清熱生津。其所含黃酮類、皁苷類和多糖等活性成分,刺激唾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口腔與腸道濕潤,以解煩渴之感。
17. 淡竹葉
淡竹葉性甘淡、寒、主治清熱、除煩、利尿。用於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小便赤澀、淋濁等症。
淡竹葉性寒、味甘,為清熱生津良品,主治熱傷津液、口渴煩熱等症,兼具清熱、利尿之效。其味甘,入胃經,能補養胃陰,生津止渴,常用於中醫方劑的組成,如竹葉石膏湯、清熱生津飲等。
18. 燈心草
燈心草性甘、淡、微寒。主治清心降火、利尿通淋。治淋病、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痺、創傷。
燈心草具生津止渴之效。性涼、味甘苦,入肺、胃、腎經,清熱生津、滋陰潤燥。 含豐富黏液質、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等,刺激唾液和消化液分泌,口腔胃部濕潤,起生津止渴之效。
19. 冬瓜皮
冬瓜皮性味甘、微寒。主治利尿消腫。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冬瓜皮,性微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利尿消腫之功。主治肺燥咳嗽、口乾咽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 冬瓜皮清熱生津之功甚佳,古人云:「冬瓜皮,清金之良劑也。」《本草綱目》稱其「清肺熱,止渴,除煩悶」。冬瓜皮入肺經,能清肺熱,生津止渴,為治療肺燥咳嗽、口乾咽痛之要藥。《肘後方》有「冬瓜皮散」治消渴病,以冬瓜皮為主藥,佐以白茅根、淡竹葉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療效甚佳。冬瓜皮入胃經,能清胃熱,化痰止渴,為治療胃熱口渴、煩悶嘔吐之良藥。
20. 桑葉
桑葉主治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主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痺隱疹、下肢象皮腫、血熱吐血症。
《本草綱目》載:「桑葉,甘、寒,主諸熱風溫,頭目眩暈,口乾消渴,吐血衄血,頭痛鼻塞,赤眼目昏,項強痙攣,身熱脈洪,百節疼痛,吐瀉不休,霍亂煩渴,心煩失眠,瘡腫疥癩。」 桑葉之所以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乃因其含有豐富的植物粘液質和維生素C,能刺激口腔和消化系統分泌液,增加身體水分供應,祛除燥熱,緩解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關於生津止渴的50種中藥清單
請點選以下中藥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
關於生津止渴的50種食物清單
請點選以下食物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