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的傳統功效
1. 滋陰
桑椹,小小一顆,卻在中醫典籍中被賦予滋陰的顯著功效,歷代醫家對其功效與作用多有論述。
《本草圖經》記載桑椹有黑白兩種,強調其乾燥的特性,暗示其可長期保存並利於入藥。 《本草蒙筌》更進一步闡述其應用方法,如蜜丸服用,可「開關利竅,安魂鎮神」,並提到黑桑椹汁可製成膏劑,具有退火解毒的功效。這反映出古人已認識到桑椹不僅可直接食用,更可經加工製成不同劑型,以增強療效並方便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中提到《神農本草經》雖詳細記載桑樹的藥用價值,卻獨漏桑椹,作者因此推測其功效被誤置於根皮之下,導致世人鮮少單獨使用桑椹。這也說明,桑椹的藥用價值在當時可能未被充分重視,或其應用方法尚待完善。
《本草新編》則強調桑椹與桑葉功用相近,但因採收及炮製方法的限制,其藥效可能不及桑葉。 該書中詳細記載了桑椹的炮製方法,指出需蒸熟曬乾,並忌用鐵器,這說明古人已注意到炮製工藝對藥效的影響。文中也提到將桑椹與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參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滋陰補益的功效,可見桑椹在複方應用中的重要性。
多部本草著作如《本草書名》、《藥論》、《本草述鉤元》、《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疏》等,皆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桑椹的滋陰功效。例如,《神農本草經疏》中,繆希壅認為桑椹甘寒,具有益血除熱、涼血補血益陰的功效,並進一步解釋其止渴、利五臟、安神明目等作用,皆源於其滋陰的本質。 而劉若金則在《本草述》中指出桑椹益陰氣及陰血,並能行水,說明其滋陰作用與其他生理功能的密切聯繫。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桑椹的滋陰功效皆有共識,並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2. 清熱解毒
桑椹,小小一顆,卻在古代醫籍中留下豐富的清熱解毒功效記載。雖多數典籍著重其滋陰補血的功效,但從部分記載中,我們仍可窺見其清熱解毒之妙用。
《本草蒙筌》中明確指出,桑椹汁「退火毒」,並記載以熬製成稀膏,加蜜後服用,能「解金石燥熱止渴」。此處的「火毒」並非現代醫學上的細菌感染,而是指因燥熱之邪引起的內熱症狀,例如口乾舌燥、煩熱等。金石燥熱則可能指因服用金石類藥物或外感燥熱之邪導致的內熱。桑椹汁能緩解這些症狀,說明其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
《本草新編》則提到桑椹與桑葉功效相近,但因採收和炮製方法的差異,其功效不如桑葉明顯。 書中強調蒸熟曬乾桑椹的重要性,並指出桑椹炮製過程中需避免使用鐵器。這說明古人已注意到桑椹的炮製方法對其藥效的影響,也反映了對其藥性的一些理解。
雖然《本經逢原》提及《本經》未詳細記載桑椹,但其多數記載聚焦於其滋補功效。 然而,結合《本草蒙筌》的記述,我們可以推測,桑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能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整體滋陰益腎、補血功效的附帶作用。 它通過滋陰降火,間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因此,桑椹的清熱解毒功效,更多體現在緩解因內熱引起的症狀,而非直接抗菌殺毒。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學的「清熱解毒」概念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需謹慎理解。
3. 補益肝腎
桑椹,小小一顆,卻在中醫典籍中擁有悠久的補益肝腎歷史。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滋養肝腎的良藥,其功效,從古代醫家的論述中,可見一斑。
《本草圖經》記載桑椹有黑白兩種,說明其品種的多樣性。《本草蒙筌》則詳細描述了桑椹的炮製方法,並指出其「開關利竅,安魂鎮神」,長期服用能「聰耳明目」,更提及以桑椹熬製的膏方,能「解金石燥熱止渴,染須發皓白成烏」,說明其具有清熱解毒、烏髮明目的功效,這與滋補肝腎密切相關。肝腎功能好,則氣血充盈,自然能改善視力、聽力及頭髮的狀態。
《本草衍義》和《本經逢原》則對前代醫籍中未充分闡述桑椹功效表示惋惜,認為桑椹是桑樹的精華所在,其價值被低估了。《本草新編》更強調桑椹與桑葉功效相似,但因採收和炮製的難度,導致其應用不及桑葉廣泛,並提供了蒸熟曬乾的炮製方法,以確保藥效。
許多後世本草著作,如《本草新編》、《本草書名》、《本草述鉤元》、《神農本草經疏》等,都從不同角度闡述桑椹的補益肝腎功效。《神農本草經疏》中,繆希壅認為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並指出其滋陰、生津、止渴的功效,皆與肝腎功能息息相關。肝腎陰虛,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消渴等症狀,而桑椹的滋陰功效正好能改善這些情況。劉若金在《本草述》中也提到桑椹「益陰氣便益陰血」,更進一步說明其滋養肝腎的機理。
總之,古籍中關於桑椹補益肝腎的記載眾多,佐證了其在中醫藥領域的重要地位。其滋陰補血、生津止渴、安神明目的功效,都與肝腎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使其成為治療肝腎陰虛相關症狀的有效藥物。
4. 安胎
桑椹,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其安胎功效並非在古代醫籍中直接且明確地被強調,而是從其整體的滋養功效中推導而來。 古代醫家更注重其滋陰養血、補肝腎等作用,而這些功效間接地有助於孕婦維持胎兒穩定的生理環境。
《本草圖經》僅記載桑椹有黑白兩種,而並未涉及安胎功效。《本草蒙筌》雖提及桑椹「開關利竅,安魂鎮神」,但此處的「安神」並非指安胎,而是指安定精神。 《本經逢原》更側重於批評前人對桑椹功效記載的不足,認為其價值被低估。 《本草新編》中,作者比較桑葉與桑椹的功效,指出其效用相似,但更推崇桑葉的應用,並未專述桑椹的安胎作用。
然而,從其他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桑椹安胎功效的間接證據。《本草新編》提到桑椹與熟地、山茱萸等藥材同用,可益壽延年,這些藥材皆有補腎益精、安胎固經的功效,暗示桑椹也具備協同作用,間接地有助於安胎。 《神農本草經疏》中,繆希壅闡述桑椹「益血而除熱」,「益陰故利五臟」,「陰不足則關節之血氣不通」,說明桑椹能滋陰養血,調理氣血,而氣血充足則有助於孕婦的身體健康,降低流產風險。 《本草述鉤元》中,劉若金指出桑椹「益陰氣便益陰血」,陰血充足對於孕育胎兒至關重要。 《本草衍義》則認為桑椹是桑樹的精華所在,其滋補功效更為全面。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雖未直接論述桑椹的安胎功效,但從其滋陰養血、補肝腎、安神等功效,以及與其他安胎藥材的配伍經驗來看,桑椹可以間接地為孕婦提供良好的身體狀態,從而輔助安胎。 需注意的是,桑椹安胎的功效需要結合其他藥材或臨牀經驗,單獨使用桑椹安胎的效果仍需更多研究佐證。
5. 生津止渴
桑椹,古稱「椹」,為桑樹的成熟果實,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歷代本草中多有記載。從古代醫家論述中,我們可以窺探其作用機理。
《本草蒙筌》明確指出桑椹「解金石燥熱止渴」,說明其能有效緩解由燥熱引起的口渴。文中更提到將桑椹製成膏劑服用,效果更佳。 這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呼應,繆希壅認為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熱」,其生津止渴的功效源於其「消渴由於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的機理。 桑椹的甘寒之性,能清瀉內熱,補充津液,從而達到止渴的效果。
《本草圖經》雖僅提及桑椹有黑白兩種,但其「最乾」的特性,也暗示了其利於貯存,方便隨時取用以解渴。 而《本草衍義》則指出桑椹為「桑之精英」,其營養價值之高,更能佐證其滋陰生津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到桑椹與桑葉功用相似,但因採集和炮製方法的差異,其療效可能不如桑葉。 這也說明瞭正確的炮製方法對發揮桑椹藥效的重要性。 古代醫家將桑椹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例如《本草新編》中提及與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參同用,更是能增強其補益作用,進一步提升生津止渴的功效。 總之,桑椹生津止渴的功效,是其甘寒之性、益陰養血的綜合作用結果,古今醫家對其功效的肯定,更奠定了其在中醫藥領域的地位。
6. 祛風除濕
桑椹,小小一顆,卻在古代醫籍中留下豐富的記載,其祛風除濕功效雖未明文提及,卻可從其滋陰補血、益肝腎等功效間接推論。
諸多古籍如《本草圖經》記載桑椹有黑白兩種,強調其乾燥的重要性,暗示其藥性與保存方式密切相關。《本草蒙筌》則記載桑椹可製成蜜丸,具有開關利竅、安魂鎮神等功效,更提及黑桑椹汁可製成膏劑,能退火毒、解金石燥熱止渴。這說明桑椹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濕邪常與熱邪相伴,因此間接佐證其祛風除濕之效。
《本經逢原》雖略帶惋惜地指出《神農本草經》未詳細記載桑椹功效,但其藥用價值仍被肯定,並被用於萬壽酒中。這說明歷代醫家都認可桑椹的藥用價值,只是其祛風除濕功效並非主要強調點。
《本草新編》指出桑椹與桑葉功效相近,但因採收和炮製不易,效用不如桑葉。文中提到蒸熟曬乾的桑椹方可入藥,更強調避免使用鐵器,這些細節皆突顯其藥效與炮製方法之關聯。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桑椹的甘寒益血、除熱之性,指出其能消渴、利五臟,並從陰陽角度解釋其功效,強調陰氣充足則關節血氣通暢,而風濕痹痛多因陰虛血瘀所致。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並未直接論述桑椹的祛風除濕功效,但從其滋陰補血、清熱解毒、益肝腎等功效,以及濕邪常伴隨熱邪的特性來看,桑椹具有一定的間接祛風除濕作用。其功效的發揮,與炮製方法及患者體質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並未包含現代醫學研究。
7. 止咳化痰
桑椹,小小黑色果實,卻在歷代醫籍中留下了止咳化痰功效的記載,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其滋陰潤燥的特性,我們可窺其一二。
《本草蒙筌》記載桑椹可「解金石燥熱止渴」,燥熱是許多咳嗽痰多的病因之一,桑椹能解其燥熱,自然能間接緩解咳嗽及痰液分泌。 其記載中將桑椹絞汁熬膏,加蜜服用,更能提升其潤肺止咳的效力,這也體現了古人運用桑椹的智慧。
《本草經疏》中,繆希壅闡述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消渴由於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 此處的「消渴」在古代常與肺燥咳嗽相關,說明桑椹的滋陰潤燥作用能改善因肺陰不足而引起的咳嗽。 其「生津止渴」的功效,也能有效緩解因肺燥津液不足而引發的乾咳少痰等症狀。
雖然多數古籍側重於桑椹的滋陰補血、明目等功效,並未明確指出其直接的止咳化痰作用,但從其整體的藥理作用分析,桑椹的滋陰潤燥特性,能間接改善肺陰虛、燥熱等導致咳嗽痰多的病理狀態。因此,桑椹雖非專治咳嗽痰多的藥物,但在特定情況下,可作為輔助藥物,發揮其潤肺止咳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的用法及劑量需謹慎參考,並非現代醫學的標準用藥指南。
8. 補血
桑椹,小小一枚,卻在古代醫籍中累積了豐富的補血功效記載。歷代醫家對其功效各有闡述,共同指向其滋陰益血的特性。
《本草圖經》簡略提及桑椹有黑白兩種,著重其乾燥後的狀態。而《本草蒙筌》則詳細描述了桑椹的炮製方法,例如蜜丸服用,或熬成稀膏服用,並指出其可「開關利竅,安魂鎮神」,長期服用更能「聰耳明目」。此處雖未直接提及補血,但安神、明目等功效都與血氣通暢相關,暗示桑椹具有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間接佐證其補血之效。
《本經逢原》則點出前代醫籍對桑椹記載的遺漏,認為其功效被低估,僅被用於萬壽酒中。這反映出桑椹的補血功效在當時可能未被充分認識或應用。 《本草新編》更進一步指出桑椹與桑葉功效相近,但因採收及炮製不易,其功效常不及桑葉,並詳細說明其正確炮製方法,強調與其他補益藥材(如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參)合用,效果更佳,說明桑椹的補血作用更能發揮在配方之中。
多部本草書,例如《湖北省藥品標準》、《浙江省藥品標準》和《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皆記載桑椹具有滋陰益腎、補血潤燥等功效,並列出不同劑型及用法,例如桑椹膏、桑椹衝劑,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腰痠耳鳴、血虛便祕、失眠等症狀。 《藥論》和《本草述鉤元》更明確指出桑椹具有「涼血補血益陰」的功效,前者指出其補血機制與益陰相關,後者則強調其與血氣、風的關係。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佐證桑椹具有補血功效,其機制可能與滋陰、養血、改善血液循環等多方面作用相關。雖歷代記載著重角度不同,但其補血的功效已得到多方印證。
桑椹的古代典籍
桑椹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桑椹中含有花青素,此乃抗炎良方。食用桑椹可緩解炎症反應,並減輕疼痛感。
- 桑椹提取物具有抗發炎特性,可抑制炎症細胞的活性和減輕炎症反應。
- 桑椹中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減輕由氧化應激引起的炎症。
- 桑椹提取物可抑制細胞因子的產生,進而減輕炎症反應。
- 桑椹提取物可改善炎症性疾病的症狀,如關節炎、腸炎等。
- 桑椹提取物可保護肝臟免受炎症損傷。
2. 預防心血管疾病
桑椹中富含多酚類成分,如花青素、酚酸和鞣花酸等,具有類水楊酸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桑椹還含有維生素C、鉀等營養成分,能促進血管擴張,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 保肝利膽
桑椹可補益肝腎,生津潤燥,明目退翳。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花青素、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具有保肝利膽的功效。桑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肝細胞損傷,增強肝臟的代謝和排毒能力,從而改善肝功能。此外,桑椹中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損傷,並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修復肝臟損傷。
4. 降血糖
桑椹含多醣體、多酚類等,促進胰島素分泌,增細胞對葡萄糖敏感性,降血糖。維生素C、鉀促進胰島素分泌,加速葡萄糖代謝,降血糖。桑椹提取物抑制葡萄糖吸收和酵解,降血糖。
5. 提升免疫力
桑椹富含多醣體、多酚類物質和維生素C,皆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多醣體促進免疫細胞增殖,增強免疫功能,抗腫瘤;多酚類物質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抗病毒感染。
6. 抗氧化
桑椹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其中花青素為主要成分,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損傷,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壓力。花青素還可促進血管擴張,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心血管疾病。此外,桑椹中豐富的維生素C亦為重要的抗氧化劑,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維持皮膚健康。
桑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桑椹的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乾燥。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桑椹注意事項重點:
- 脾胃虛寒者勿服:桑椹性寒,脾胃虛寒者食用後易致腹瀉。
- 體寒者慎食:體質過寒者食用過多桑椹可能導致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適。
- 痛風患者忌食:桑椹含草酸,痛風患者食用後可能加重尿酸過高,不利於病情控制。
- 孕婦忌食:桑椹子可能導致嬰兒心寒。
- 過量食用易致衄:過量食用桑椹可能導致鼻出血。
桑椹相關的方劑
桑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桑椹含有的化學成分
糖(Sugar), 鞣酸(Tann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維生素B1(Vitamin B1), 維生素B2(Vitamin B2), 胡蘿蔔素(Carotene),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軟脂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id), 壬酸(Pelargon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桉葉素(Cineole), 牻兒醇(Geraniol), 芳樟醇乙酸酯(Linalyl acetate), 芳樟醇(linalool), 樟腦(camphor), α-蒎烯(α-pinene), 檸檬烯(limonene), 磷脂(Phospholipid), 磷脂酸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 溶血磷脂酸膽鹼(Lysophosphatidylcholine), 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磷脂酰肌醇(Phosphatityl inositol), 雙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 矢車菊素(Cyanidin), 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