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椹方中包含桑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桑椹性味甘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生津潤燥、烏髮明目的功效。 其富含花青素、維生素、胺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有效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頭髮早白、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 桑椹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例如,桑椹與生地、麥冬等涼血滋陰藥材配伍,可更有效地滋陰清熱,改善陰虛內熱症狀;與枸杞、山茱萸等補腎藥材配伍,可滋陰補腎,改善腎虛腰膝酸軟、頭昏耳鳴等症狀。
因此,桑椹在桑椹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滋陰補血、生津潤燥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桑椹方中加入楮樹白皮,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與滋陰潤燥的功效。
桑椹味甘酸性寒,具滋陰補腎、生津止渴之效,常用於肝腎陰虛、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腰膝酸軟等症。楮樹白皮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能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與桑椹搭配,可增強其滋陰潤燥之效,並輔助其利水消腫,更利於治療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椹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水脹」,其描述「不下則滿溢,水下則虛竭,還脹,十無一活」指出病症特徵為水液代謝嚴重失衡:排泄不利則腹脹滿溢,強行利水又致氣液耗傷,反復發作者預後極差。此症可能類似於晚期肝硬化腹水、心腎性水腫等頑固性水腫,屬虛實夾雜之危候。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析
桑椹子(桑科植物果實)
- 《本草綱目》載其「利水氣,消腫」,兼具養陰補血之效。推測其可滋補肝腎陰血,改善因陰虧導致的津液停滯,同時輕緩利水,避免峻瀉傷正。
- 以「釀酒」服用,增強行散之力,酒能通血脈、助藥勢,尤適氣血瘀滯之水腫。
楮皮(楮樹白皮)
- 《名醫別錄》言其「逐水,利小便」,為古代利水消脹常用藥,可能通過刺激腸道或腎臟排水。
- 先煎煮去滓,減其峻烈之性,再與桑椹合煮,形成「攻補兼施」結構:楮皮逐水治標,桑椹滋養固本。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陰虛水停」之證:
- 病機假設:長期津液耗傷(如肝腎陰虛)導致水液既不能正常輸布,又不可過度滲利,形成「虛性腹水」。
- 配伍意圖:以桑椹滋陰養血為基,佐楮皮温和滲利,避免單純攻下耗氣傷陰。釀酒服用更助藥力周行全身,通調水道。
- 潛在應用:或適用於慢性水腫兼見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虧體質者,透過「滋陰以化氣,行水不傷正」調理。
時代背景思考
古人對頑固性水腫的認識受限,此方選擇「藥食同源」之品(桑椹為果實、楮皮為樹皮),釀酒緩攻,反映對危重症「重劑輕投」的謹慎態度,亦符合「以通為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桑椹子、楮皮。
先將楮及細切,以水2鬥,煮取1鬥,去滓,入桑椹重煮5升,以好糯米5升釀為酒。每服1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部腫大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桑椹方,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桑椹子、楮皮。 主治:水脹。不下則滿溢,水下則虛竭,還脹,十無一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