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杉節散中包含楮樹白皮,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
楮樹白皮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其利水消腫作用能有效改善因濕熱、水停等引起的浮腫,而清熱解毒則有助於去除引起腫脹的毒素,進一步促進水腫消退。
因此,杉節散中加入楮樹白皮,能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杉節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杉節散主治「血傷兼帶下不止」,意指因出血(如產後出血、崩漏)或外傷導致氣血損傷,同時伴隨婦科帶下病(白帶量多、質稀、日久不癒)。此方以收澀止血、固崩止帶為核心,適用於虛損性出血與濕濁下注之證。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杉木節(燒灰存性)
- 杉木節為杉樹枝節,味辛性溫,傳統用於祛風濕、止痛。燒灰存性後(炭化),其性轉為苦澀溫,能增強收斂止血之效,類似於其他藥用炭(如血餘炭)的止血作用,尤其適用於下焦出血(如崩漏、便血)。
- 推論:炭藥可吸附黏膜滲出物,減少出血與分泌物,又能溫固下元,適用於虛寒性出血與帶下。
楮皮紙(燒灰)
- 楮皮紙以楮樹皮纖維製成,楮皮本身具利水消腫、涼血止血之效(如《本草綱目》載其治血痢、崩漏)。燒灰後增強收澀性,進一步強化止血止帶功能。
- 推論:楮皮紙灰與杉木節灰協同,一者偏溫澀,一者偏涼斂,平衡寒熱,兼顧止血與收濕。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燒灰存性」為關鍵,透過炭化藥物達到以下作用:
- 物理吸附:炭質結構可吸附黏膜潰瘍處的滲血與分泌物,形成保護層。
- 收斂固澀:苦澀之性直接收斂經絡,減少下焦(子宮、腸道)異常排出。
- 溫通止血:杉木節炭性溫,能溫攝血脈,適合兼有虛寒症狀者(如血色淡、質稀、畏寒)。
四、配伍特點
- 簡潔配伍:僅兩味炭藥,集中作用於止血止帶,避免複雜藥性干擾。
- 標本兼顧:止血治標(血傷),收澀治本(帶下),針對氣血失攝、濕濁不固之病機。
總結
杉節散以炭藥收澀為核心,符合中醫「血見黑則止」的理論,適用於氣血兩傷、下元不固之證。然須辨明病因,若屬濕熱實證(帶下黃稠、出血色鮮紅)則非所宜,需配合其他清熱化濕藥物。
傳統服藥法
杉木節(燒灰存性)、楮皮紙(燒灰)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匕,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杉節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組成:杉木節(燒灰存性)、楮皮紙(燒灰)各等分。 主治:血傷兼帶下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