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楮枝煎方中使用楮樹白皮,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 利水消腫: 楮樹白皮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其能清熱利濕,排解體內水濕,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毒: 楮樹白皮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其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
因此,楮枝煎方中加入楮樹白皮,旨在發揮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楮枝煎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蠱病水腫」,屬中醫古籍記載之重症水腫範疇。
- 蠱病:古代指腹部腫脹如鼓(類似肝硬化腹水或晚期腎病水腫),病因多與「水毒」「氣滯血瘀」相關,病機為脾腎虛衰、水濕內停,久而成蠱。
- 水腫:強調水液代謝異常,溢於肌膚,見肢體浮腫、腹水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楮枝(主藥)
- 性味歸經:甘涼,入肝、脾、腎經。
- 功效:
- 《本草綱目》載楮枝可「利小便,消水腫」,其性通利,能疏通水道,促進水濕排出。
- 兼有活血之效,針對蠱病「氣滯血瘀」病機,改善腹部瘀阻。
2. 黑豆(輔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
- 功效:
- 《食療本草》言黑豆「逐水脹,除胃熱」,能輔助利水,兼顧滋養脾腎,防楮枝過利傷正。
- 黑豆炒末後煎煮,增強其健脾滲濕之力,與楮枝協同「攻補兼施」。
3. 配伍邏輯
- 利水消腫為主:楮枝為君,直接針對水濕停聚;黑豆為臣,佐制楮枝寒涼,並健脾固本。
- 標本兼顧:
- 治標(水腫)→楮枝通利,快速排水。
- 治本(脾腎虛)→黑豆補益,調節水液代謝。
三、治療原理推論
- 疏通三焦水道:楮枝煎煮取汁,其藥性輕揚,能宣通上中下三焦氣機,促進水液運行。
- 活血化瘀:蠱病多兼瘀血,楮枝輕微活血,黑豆緩和血脈,共奏化瘀消癥之效。
- 健脾益腎:黑豆補後天之本(脾)與先天之本(腎),從根本改善水濕運化失常。
此方簡潔,針對「水濕瘀阻」之實證水腫,體現「通利不傷正」的配伍思維,符合古代對蠱病急則治標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楮枝(銼)半升。
上以水5升,煎取2升半,去滓取汁,入黑豆末半升,煎成煎。每用1匙,空腹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楮枝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楮枝(銼)半升。 主治:蠱病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