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楮湯

桑楮湯

SANG C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脾經 50%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楮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肺降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桑楮湯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口乾咽燥等症,桑白皮在此起到清熱降火、化痰止咳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2.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桑楮湯部分藥方亦針對此類症狀,桑白皮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消退水腫,改善病患體內環境。

桑楮湯中加入楮樹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楮樹白皮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可起到改善作用。
  2. 清熱解毒: 楮樹白皮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病症。

綜上所述,桑楮湯中加入楮樹白皮,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楮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腳氣虛腫,小便少」,屬中醫「腳氣病」範疇。此處「腳氣」非現代醫學之真菌感染,而為因濕邪壅滯、脾腎氣化失司所致下肢腫脹,兼見小便不利。

  • 桑根白皮:甘寒入肺,擅瀉肺行水,通調水道,古人認為「肺為水之上源」,通過宣降肺氣以利水消腫。
  • 楮白皮(即構樹白皮):甘涼入脾、膀胱,能健脾利濕,兼通利小便,《本草拾遺》載其「治水腫氣滿」。

兩藥相伍,共奏瀉肺利水、健脾滲濕之效,針對「水濕停聚」之病機,使水道通調、腫脹自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病機對應

    • 腳氣虛腫伴小便少,多因濕濁內阻,三焦氣化不利,水液下注於足。肺失宣降則水道壅滯(桑白皮主責);脾失健運則濕濁不化(楮白皮主責)。
    • 二皮合用,上瀉肺實以開水源,中健脾運以化濕濁,體現「提壺揭蓋」與「崇土製水」並行之思路。
  2. 藥性配伍

    • 桑白皮性寒,善清肺熱、利水濕,偏走上焦;楮白皮性平,長於滲濕健脾,偏走中下焦。
    • 寒平相制,避免過寒傷陽,適合「虛中夾實」之證(雖名「虛腫」,實為本虛標實)。
  3. 劑量與用法

    • 各取一升(約200ml容積量),等量配伍,凸顯「肺脾同調」;
    • 研末煎服,保留藥效物質,空腹溫服助藥力直趨下焦。

總結

《桑楮湯》以簡馭繁,通過瀉肺利水+健脾滲濕雙向調節,解決水濕停聚之核心病機。其組方邏輯反映古代醫家對「水腫」與「氣化」關係的理解,尤其重視肺脾兩臟在水液代謝中的協同作用。

傳統服藥法


桑根白皮1升,楮白皮(均細銼,洗淨)1升。
上為粉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溫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桑根白皮1升,楮白皮(均細銼,洗淨)1升。 主治:腳氣虛腫,小便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