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食積心氣疼丸

治食積心氣疼丸

ZHI SHI JI XIN QI T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檳榔入方「治食積心氣疼丸」中,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性溫,能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消化,排除積滯,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檳榔能行氣散結,對於心氣疼痛,可起到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檳榔在「治食積心氣疼丸」中,可有效治療食積停滯所致的胸悶心痛、胃脘脹痛等症狀。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

治食積心氣疼丸的方劑組成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如下:

  1. 消食積: 食積心氣疼,主要因飲食不節,脾胃失調,導致食積停滯,氣機阻滯,心胸疼痛。黑牽牛能瀉下通便,消積化滯,有助於清除積滯,改善氣機流通。
  2. 緩解疼痛: 黑牽牛入脾胃經,能疏肝理氣,緩解因食積引起的氣滯血瘀,從而減輕心胸疼痛。

「治食積心氣疼丸」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食積停滯,導致心氣鬱結、胸悶心痛者,皁莢能有效消解積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2. 潤腸通便:皁莢性滑,可潤腸通便,促進腸胃蠕動,幫助積滯排出體外。對於食積導致的便祕,皁莢亦能起到緩解作用,進一步改善心氣疼痛。

因此,皁莢在「治食積心氣疼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消積導滯,又能潤腸通便,有效改善食積所致的心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積滞」,尤以飲食停滯、氣機壅塞所致之心腹疼痛(古稱「心氣疼」)為主要適應症。古代醫家認為,積滯內停可阻礙氣血運行,引發脹滿疼痛,甚至化熱生痰。此方通过攻逐積滯、通泄腑氣以解除疼痛,屬「通因通用」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檳榔(末)

    • 性味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 行氣消積:破除腸胃滯氣,解食積氣滯之脹滿。
    • 下氣通便:推動腸道穢濁下行,緩解便秘或溏滯不爽。
  2. 黑牽牛(末,即黑丑)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瀉下逐水:強力驅除水濕積滯,針對痰濕、食積膠結之重證。
    • 通利三焦:從上焦至下焦全面疏通,尤善消水腫與實性便秘。
  3. 皂角(末)

    • 性味辛鹹溫,歸肺、大腸經。
    • 通竅開閉:刺激腸道蠕動,破除黏膩痰濕或宿便。
    • 散結消腫:化解積滯凝聚形成的結塊疼痛。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協同攻逐:三藥皆具「下行通泄」之性,檳榔行氣、黑丑瀉下、皂角開竅,形成層次性攻積力量,從氣分至實邪全面瓦解積滯。
  • 針對痰食交阻:皂角與黑丑配伍,可分解痰濕與食積互結之證,輔以檳榔調氣,避免純攻伐致氣機紊亂。
  • 速效導滯:以「滾白湯」(沸水)快速成丸,配合蔥湯(辛溫通陽)送服,增強藥力迅疾達病所。若未瀉下,追加半劑,體現「峻藥輕投」的調控思路。

總結
此方為古代「峻下積滯」之簡效方,通過氣血水並治、痰食共消,迅速開通中下二焦壅塞,適用於體質尚實、積滯明顯之心腹疼痛。其設計反映「去其所害,氣血自復」的治療理念,然須中病即止,以防傷正。

傳統服藥法


檳榔(末)1錢,黑牽牛(末)1錢,皂角(末)1錢。
滾白湯為丸。
蔥湯下;如末泄,再服半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久服。
  • 本方有滑腸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治食積心氣疼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檳榔(末)1錢,黑牽牛(末)1錢,皂角(末)1錢。 主治:積滯。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