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透經丸]的組成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強效的瀉下作用。大黃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積滯和毒素。在[透經丸]中,大黃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通便效果,有助於改善由便秘或腸道積滯引起的問題。然而,由於大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避免引發腸道過度刺激的不適。
透經丸中含有黑牽牛,主要因其具有強力瀉下通便的功效。黑牽牛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其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其主要成分為牽牛子甙,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之效。
在透經丸中,黑牽牛主要用於治療經閉、癥瘕、積聚等症狀,通過強力瀉下作用,排除體內瘀積,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效果。但黑牽牛毒性較大,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遵醫囑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經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楊氏家藏方》記載,透經丸雖在原文中未明確列出藥方組成,但從其主治病症及其他方劑佐證,可推測其功效與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楊氏家藏方》記載透經丸可用於治療「小兒筋脈拘攣,不得舒暢,手足軟弱,虛羸無力,驚搐之後,偏廢不舉。及治行步遲晚者。」 這些症狀皆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相關,反映出透經丸具有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的功效。 此外,考慮到其組成藥物中含有大黃及黑牽牛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故推測其亦可治療某些伴有熱毒蘊結的痹痛症。
治療原理: 透經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它能清除體內熱毒,促進腸道蠕動,並有效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 在透經丸中,大黃主要發揮其活血化瘀、瀉熱通下的作用,以消除瘀滯,緩解疼痛。
**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 它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減輕水腫,並輔助大黃活血通絡。 在方劑中,其作用可能更偏向於輔助大黃瀉下,以促進毒邪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楊氏家藏方》中提及的另一個方劑,雖然與透經丸不同,但其治療目的與藥物特性提供參考價值:該方劑用於治療類似的兒童筋脈拘攣等症狀,並使用了天麻、白附子、牛膝、木鱉子、當歸、羌活、地龍、乳香、硃砂、沒藥等藥物。這些藥物多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進一步佐證了透經丸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的主治方向。 透經丸的組成雖未詳細記載,但其主治病症與其他方劑的組成及功效分析,都指向其主要功效為活血通絡,以此治療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而引起的各種痹痛症狀。
總之,透經丸可能是一個以活血通絡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治療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的目的。 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則可能是針對某些伴有熱毒蘊結的痹痛病症。 但由於藥方組成未明確列出,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天麻(酒浸一宿,焙乾)半兩,白附子(炮)半兩,牛膝(酒浸一宿)半兩,木鱉子(去殼,別研)半兩,當歸(酒浸一宿,焙乾)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地龍(去土)1分(微炒),乳香2錢(別研),朱砂1錢(別研),沒藥2錢(別研)。
透經絡,活血脈。
上為細末,次入木鱉子、乳香、朱砂、沒藥研勻,煉蜜為丸,每一兩作四十丸。
每服1丸,煎薄荷湯化開,入溫酒少許,乳食空同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透經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大黃2兩,黑牽牛2兩5錢(半生半熟)。 主治:熱毒腫瘡。
透經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天麻(酒浸1宿,焙乾)半兩,白附子(炮)半兩,牛膝(酒浸1宿)半兩,木鱉子(去殼,别研)半兩,當歸(酒浸1宿,焙乾)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地龍(去土)1分(微炒),乳香2錢(别研),朱砂1錢(别研),沒藥2錢(别研)。 主治:透經絡,活血脈。主治:小兒筋脈拘攣,不得舒暢,手足軟弱,虛羸無力,驚搐之後,偏廢不舉,及行步遲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