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利積熱金花丸

宣利積熱金花丸

XUAN LI JI RE JIN HU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袖珍》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宣利積熱金花丸方中加入大黃,是基於其瀉熱通便的藥性。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功。

方中若存在積熱、便祕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解毒,通利腸胃,瀉火通便,使積熱得以降解,排泄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大黃還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出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宣利積熱金花丸」方中使用「黑牽牛」,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用以清除腸道積熱,對於熱結便祕者尤為適宜。
  2. 消積化滯: 黑牽牛能潤腸通便,並能消食導滯,用以解決因積食停滯而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因此,黑牽牛在「宣利積熱金花丸」中,起到瀉熱通便、消積化滯的作用,以達到宣泄積熱,利暢腸道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宣利積熱金花丸】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積熱」,即體內熱邪積滯不散的病理狀態。積熱可表現為:

  • 實熱內結:如便秘、腹脹、口乾舌燥、面赤煩躁等陽明腑實證。
  • 熱鬱上焦:如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火熱上炎之象。
  • 痰熱互結:若熱與痰濕膠結,可能伴隨胸悶、咳嗽、痰黃稠等症狀。

古代醫家選用此方,意在通過「瀉下通腑」與「清熱導滯」之法,使積聚之熱邪從二便排出,達到「釜底抽薪」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黃(微炮)

  • 性味功效:苦寒,歸胃、大腸經,主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配伍用意
    • 微炮後緩和其峻下之性,避免過傷正氣,專注於「瀉熱通便」。
    • 針對陽明腑實,通過瀉下使熱邪從大腸而解,符合「通因通用」之理。

2. 黑牽牛(半生半熟)

  •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主瀉下逐水、消痰涤饮、通利二便。
  • 配伍用意
    • 生用:瀉下力峻猛,偏於逐水消腫。
    • 炒用:毒性稍減,偏於消痰導滯。
    • 與大黃協同,增強通便瀉熱之效,尤其適合熱結伴隨痰濕或水飲停滯者。

3. 薄荷汁為丸

  • 性味功效:辛涼,歸肺、肝經,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配伍用意
    • 取其輕揚升散之性,與大黃、牽牛之沉降相配,形成「升降相因」的格局。
    • 助熱邪從上焦(如頭面)外透,防止瀉下藥過度下沉而遺留上焦餘熱。

4. 熟水送服

  • 「熟水」即煮開的水,性平無偏,能稍制大黃、牽牛之寒涼,避免寒涼直折傷胃。

【方劑配伍邏輯】

  1. 瀉熱為主,兼顧透散
    • 大黃、黑牽牛直接攻逐腸道積熱,屬「瀉有形之邪」;薄荷則透解無形之熱鬱,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2. 峻緩相調
    • 大黃微炮、牽牛半炒,減緩峻烈之性;薄荷汁製丸,亦能緩和藥性,使瀉熱而不暴下。
  3. 標本兼治
    • 急則治標(通便瀉熱),兼顧熱鬱上焦(薄荷宣散),避免單用苦寒導致熱邪冰伏。

此方體現「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通過瀉下導滯,恢復氣機升降,適合實熱積滯而正氣未虛者。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微炮),黑牽牛末2兩(半生半熟)。
上為末,薄荷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熟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宣利積熱金花丸,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大黃2兩(微炮),黑牽牛末2兩(半生半熟)。 主治:積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