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蛤蚧,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陽、益氣溫肺:蛤蚧性溫,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溫肺的功效,與羊角丸中其他藥材如鹿茸、淫羊藿等,共同起到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的作用。
- 潤肺止咳化痰:蛤蚧亦具有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與其他藥材如川貝母、杏仁等,共同作用於肺部,緩解咳嗽、哮喘等症狀。
蛤蚧在羊角丸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本: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羊角丸多用於治療氣虛、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等症,而人參能補益氣血,改善體質,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 協同作用:羊角丸中包含多種藥物,如鹿茸、遠志、石菖蒲等,其功效各不相同。人參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提高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最佳效果。
羊角丸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效。羊角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等症,桔梗可以清熱解毒,宣肺利咽,使藥效更顯著。
- 引藥上行: 桔梗具有升提之性,可以引藥上行,使藥力直達上焦,治療咽喉腫痛等症更有效。羊角丸中含有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桔梗的升提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
總體而言,桔梗在羊角丸中既能發揮自身的清熱解毒,宣肺利咽功效,也能提升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羊角丸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歸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羊角丸主治熱病神昏,煩躁不安,高熱不退等症狀,知母能清熱瀉火,降低體溫,改善神昏症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 滋陰潤燥:知母除了清熱瀉火,還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熱邪傷陰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羊角丸中其他藥物如羚羊角、天麻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知母的滋陰潤燥作用能有效平衡藥性,避免清熱過度而傷陰。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羊角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症狀,紫蘇葉的加入有助於驅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咳嗽。
- 和胃降逆,止嘔止瀉:紫蘇葉亦有和胃降逆、止嘔止瀉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胃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紫蘇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節胃氣、止嘔止瀉的作用,配合羊角丸中其他藥材,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羊角丸方劑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 皁莢性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之效。羊角丸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皁莢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消腫散結: 皁莢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羊角丸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材,皁莢可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消散瘀血,改善局部腫脹,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皁莢在羊角丸方劑中扮演著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重要角色,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整體治療效果。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葶藶子,主要源於其 利水消腫 之效,可配合方中其他藥材,達到 通經絡、化痰止咳 的作用。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擅長 瀉肺氣、降氣化痰,對於痰濕壅肺、咳嗽喘促等症狀有較佳療效。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則能有效改善肺部水腫,利尿排濕,緩解呼吸不暢。因此,羊角丸方劑中添加葶藶子,可有效 祛除痰濕、利水消腫,進而達到 通暢氣道、緩解咳喘 的目的。
羊角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是為了其滋陰潛陽之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等功效。對於肝陽上亢、熱擾心神所致的失眠、心悸、煩躁等症狀,鱉甲能清熱降火,滋陰潛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此外,鱉甲還能軟堅散結,對於一些痰熱阻絡引起的疾病,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因此,在羊角丸方劑中加入鱉甲,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清熱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積化滯:檳榔味辛性溫,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羊角丸多用於治療食積腹痛、脘腹脹滿等症,檳榔能助其消解積滯,緩解腹痛。
- 驅蟲殺蟲:檳榔亦具殺蟲功效,能驅除腸道寄生蟲。羊角丸中常配合其他驅蟲藥物,檳榔能增強其殺蟲作用,達到更好的驅蟲效果。
因此,檳榔在羊角丸方劑中發揮著消積化滯、驅蟲殺蟲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食積腹痛、蟲積腹痛等病症。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白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白前味甘辛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羊角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嗽喘促等症,白前加入可助其宣肺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咳嗽喘息。
- 利水消腫:白前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降低痰液黏稠度,更利於咳出。羊角丸中亦含有其他利水消腫藥物,白前加入可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消腫效果,改善痰熱壅肺之症。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羊角丸主治肝鬱氣滯、胸悶脅痛等症狀,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可以解除肝鬱,使氣機通暢,進而緩解胸悶脅痛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多種藥物,如川芎、白芍等,柴胡與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肝鬱氣滯等病症。
總之,柴胡在羊角丸方劑中起到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夠有效治療肝鬱氣滯等病症。
羊角丸方劑中加入防己,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消腫和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己味苦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疏通水濕,利水去腫,對於因濕邪阻滯導致的關節腫痛、肢體浮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同時,防己還有祛風止痛的作用,能疏散風寒濕邪,止痛消腫,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亦有改善效果。
羊角丸方劑本身也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加入防己則能增強藥力,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羊角丸主治風寒咳嗽、痰多喘促,杏仁有助於宣散肺氣,化痰止咳,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風止咳的功效。
- 潤肺化痰: 杏仁亦有潤肺化痰之效,能滋潤乾燥的肺部,使痰液易於咳出。羊角丸中其他藥材如麻黃、桂枝等性溫燥,杏仁的潤肺之性可以緩解其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鎮驚熄風: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高熱不退等症狀,羚羊角能有效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緩解症狀。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羚羊角亦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麻疹、風疹等疾病,羚羊角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促進疹出,止癢消腫。
因此,羊角丸中使用羚羊角,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羊角丸方劑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便潤腸:鬱李仁性平味甘,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清除積滯,使藥物更易吸收。
- 行氣止痛:鬱李仁亦能行氣止痛,對於由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脅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鬱李仁在羊角丸方劑中,發揮通便潤腸、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羊角丸方劑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的功效。羊角丸主治風寒咳嗽、痰多喘急等症狀,而紫菀能有效化解痰液、緩解氣喘,並輔助溫肺散寒,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此外,紫菀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輔助治療肺部感染,進一步增強療效。
羊角丸方劑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以配合方劑整體治療目的。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豬苓還能健脾止瀉,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有良好療效。
因此,羊角丸方劑中加入豬苓,既能促進利水滲濕,又能健脾止瀉,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羊角丸主治功效分析:
羊角丸的主治功效涵蓋廣泛,主要針對「風」、「勞」、「痹」、「虛」等病症。
以下根據各古籍內容,逐一分析:
風症:
《聖濟總錄》中多次提及羊角丸治療各種「風症」,包括:
- 中風: 手足𤸷痹、行履艱難、口面偏斜、語澀虛煩、手臂腰腳不遂、言語謇澀、神思昏沉、手顫嚲曳語澀等症狀。
- 脾臟中風: 口面偏斜、語澀虛煩、手臂腰腳不遂、言語謇澀、神思昏沉、口乾食少、肢體虛汗、大腸秘澀。
- 肺中風: 氣急、背項強硬、語聲嘶敗。
- 熱毒風: 大便秘澀。
- 風毒沖目/風熱攻眼: 虛熱赤痛、目暴赤、隱澀腫痛、目輪眼爛肉瘡翳生。
《奇效良方》 也記載羊角丸治療中風手顫、嚲曳語澀及脾臟中風症狀。
治療原理: 從藥物組成推測,蛤蚧、鱉甲活血化瘀,紫蘇葉發汗散寒,配合方中常見的防風、羌活等,可能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改善中風相關症狀。
勞症:
《聖濟總錄》提到羊角丸治療「血風勞氣」,症狀包括頭痛、胸背氣注拘急、筋脈骨節痛、心煩悸、腰腿無力、肌肉瘦悴。
《雞峰普濟方》 記載羊角丸治療「虛勞筋脈拘攣牽引頭面眼目瞤動,胸中氣逆,不多思食」。
治療原理: 蛤蚧滋陰補腎,人參益氣養血,可能針對「勞」證的氣血虧虛,改善相關症狀。
痹症:
《聖濟總錄》指出羊角丸治療「行痹」,症狀包括頭面四肢襲著、筋脈攣急、手足不隨、痰涎膠黏、語澀昏濁、口眼偏喎;還可治「腳氣」,症狀包括心腹妨悶、兩肋虛脹、不思食、漸覺心滿、氣隔不通。以及治療「諸風濕痹,筋攣膝痛」。
治療原理: 方中鱉甲活血化瘀,白前祛風止痛,檳榔驅蟲除溼,可能有助於緩解痹症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虛症:
《聖濟總錄》及《嬰童百問》、《幼幼新書》、《証治準繩‧幼科》、《本草簡要方》均記載羊角丸可治療小兒腎虛、五六歲不能行、骨氣虛、筋脈弱等症。
治療原理: 蛤蚧滋陰補腎、強身健體,可能有助於改善小兒腎虛引起的發育遲緩等症狀。
其他:
《世醫得效方》 記載羊角丸治療「下血黑如雞肝色相似,時發渴者」。
《聖濟總錄》 提到羊角丸治療「脾癉口甘,內熱中滿」。
《奇效良方》 記載羊角丸用於治療赤脈侵睛。
《聖濟總錄》 記載羊角丸用於治療風癲癇、胃中積熱、口瘡煩悶、大便秘澀、肝肺壅熱、眼生胬肉、赤脈澀痛、赤眼障翳、目睛癢痛羞明、小兒風疳、爍陽眼赤等。
治療原理: 知母清熱解毒、潤燥生津,葶藶子降血脂,皁莖消炎殺菌、利尿通淋,桔梗化痰止咳,這些藥材的組合可能有助於清熱解毒、降火利濕,進而改善上述症狀。
總結:
羊角丸的應用廣泛,涵蓋了風、勞、痹、虛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可能與方中藥材的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祛風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火利濕等功效有關。
但是,由於缺乏羊角丸本身的組成,以及各古籍對羊角丸的組成描述不一致,無法得知是同名方還是加減方。因此上述分析是基於藥材功效的推測,實際療效需要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蛤蚧2對(塗酥炙),人參6分,芸口桔梗6分,知母6分,紫蘇6分,豬牙皂角(酥炙)6分,甜葶藶(炒)6分,鱉甲8分(酥炙),檳榔、白前6分,柴胡8分,漢防己6分,杏仁(炒,去皮尖)6分,羚羊角(炒)6分,鬱李仁(炒,去皮)6分,紫菀6分,豬苓6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15丸,食後煎糯米、人參湯送下,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角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三。 組成:羚羊角半兩,虎腦骨半兩,生乾地黃半兩,白茯苓半兩,酸棗仁半兩,當歸1分,桂心1分,防風1分,黃耆1分。 主治:補益肝腎。主治:小兒腎虛,或病後筋骨弱,5-6歲不能行。
羊角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蛤蚧2對(塗酥炙),人參6分,芸??6分,桔梗6分,知母6分,紫蘇6分,豬牙皂角6分(酥炙),甜葶藶(炒)6分,鱉甲8分(酥炙),檳榔、白前6分,柴胡8分,漢防己6分,杏仁6分(炒,去皮尖),羚羊角6分(炒),鬱李仁6分(炒,去皮),紫菀6分,豬苓6分。 主治:肺勞嗽久患咯吐膿血,及暴嗽,肺痿羸瘦,涎涕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