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乾地黃丸

SHENG QIAN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6%
脾經 14%
腎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6%
膽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胃經 4%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生乾地黃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在於其陰涼滋潤的藥性。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潤燥之效。其生用更能發揮清熱涼血的功效,適用於熱證,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心煩失眠、口燥咽乾等。

而乾地黃則性微溫,味甘,入心、肝、腎經,主要功效為滋陰補腎、養血潤燥。其熟用更能發揮滋陰補腎的功效,適用於虛證,如腎陰虛、肝陰虛、血虛等。

因此,生乾地黃丸中使用生地黃,主要是為了利用其清熱涼血之效,以達到治療熱證的目的。

生乾地黃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鬱李仁味甘性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有助於緩解地黃丸滋陰補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脾胃濕困、排便不暢等症狀。同時,鬱李仁亦能利水消腫,配合地黃丸滋陰補腎,有助於改善水腫等症狀。
  2. 緩解地黃丸的寒性:地黃丸屬於寒性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鬱李仁則性平,可緩解地黃丸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

生乾地黃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如下:

  1. 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寒,善於引藥下行,可將地黃等滋陰藥引導至腎經,加強其滋陰補腎的效果,避免藥力停滯在上焦,造成脾胃虛弱。
  2. 活血化瘀: 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促進腎氣運行,有助於地黃滋陰補腎的效果發揮。

因此,川牛膝在生乾地黃丸中起到引藥下行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方劑的療效。

生乾地黃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兼顧表裡:地黃滋陰補腎,性寒,容易傷及陽氣。防風性溫,善於散風寒,可溫陽解表,避免地黃寒涼之性傷及陽氣,達到滋陰補腎而不傷陽的功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地黃偏於滋陰,防風則偏於疏散,二者合用,相輔相成,既能滋陰補腎,又能疏散風寒,使藥效更為全面。

生乾地黃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助陽,調和寒涼: 方中以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等滋陰藥為主,性寒涼,長期服用易傷陽氣。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可溫通陽氣,補益心陽,防止滋陰藥過寒傷陽,維持陰陽平衡。

2.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生乾地黃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由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牛膝、車前子、海桐皮等多種藥材精心配伍而成。其中,海桐皮之應用,源於其清熱利濕、祛風除濕之特性,對於治療風濕痹痛、腳氣浮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生乾地黃丸旨在滋補肝腎,強壯筋骨,海桐皮在此方中,能增強整體方劑祛風除濕之功,尤其適合於肝腎不足、風濕阻絡所致之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此外,海桐皮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補腎、強筋健骨之效,從而達到調理人體陰陽平衡,改善體質之目的。

「生乾地黃丸」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兼顧頭目: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之效,可針對因風寒外襲而引發的頭昏、頭痛、鼻塞等症狀。地黃滋陰補血,而羌活則可疏解表寒,避免藥物過於滋膩,造成陰盛陽虛。
  2. 配合地黃,滋補肝腎:羌活入肝經,可疏肝解鬱,促進肝氣順暢。地黃則滋陰補腎,二者配合可改善肝腎陰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狀。

因此,羌活在「生乾地黃丸」中扮演着疏風解表、滋補肝腎的重要角色,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生乾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利濕,助地黃滋陰: 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腎二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地黃滋陰潤燥,但性偏寒涼,易損脾陽。茯苓可健脾利濕,助地黃滋陰而不傷脾陽,使藥效更佳。

二、防止地黃滋膩生痰: 地黃滋陰潤燥,若服用過量,容易滋膩生痰,影響脾胃運化。茯苓利水滲濕,可防止地黃滋膩生痰,保持脾胃通暢,使藥效更加溫和。

生乾地黃丸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除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之功效。地黃滋陰補腎,但其性偏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寒,濕氣內停。薏苡仁的加入,可輔助地黃滋陰補腎,並兼顧健脾利濕,避免寒濕困脾,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腎功效。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乾地黃丸的主要功效為滋陰補腎,但同時也兼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薏苡仁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可與地黃相輔相成,更全面地發揮其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生乾地黃丸」,主要成分包括生地黃、鬱李仁、川牛膝、防風、桂枝、海桐皮、羌活、茯苓、薏苡仁等。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等症狀。

鬱李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可治療腹瀉、便祕、痔疾、消腫滿、除黃疸、舒緩胸脹、胸悶、改善氣喘、清熱潤燥、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益氣養陰等症狀。

川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可治療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淋證、小便不利、頭痛、肌肉痛、經痛、關節痛、肝陽上亢、眩暈、胃火上炎、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可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肌肉痙攣、抽搐、瘀血經閉、痛經、溫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狀。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海桐皮具有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等功效,可治療痢疾、蛔蟲病、肝吸蟲病、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淤滯、血瘀經閉、血瘀性疼痛、瘡瘍、經門不利、經絡痛、瘕積瘀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疾病。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等功效,可治療水腫、脾虛、腹瀉、便祕、嘔吐、泄瀉、黃疸、乳癰、瘡瘍、肺熱咳嗽、氣喘、消渴、虛勞等症狀。

中醫認為,「生乾地黃丸」具有滋陰益氣、養血健脾的功效,可治療小孩腳趾緊緊彎曲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2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2兩,當歸(銼,微炒)2兩,牛膝(去苗)2兩,川大黃(別搗為末)2兩,芎藭2兩,土瓜根2兩,赤芍藥2兩,桂心2兩,川芒硝2兩,虻蟲1兩(炒令微黃,去翅足),水蛭半兩(炒微黃)。
上為末,以頭醋3升,熬大黃末成膏,和諸藥末,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服20丸,煎紅藍花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活血通絡的功效,適合小兒腳趾拳縮的患者服用。但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補腎作用,陰虛火旺、濕熱內蘊、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腳氣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暈眩身體消瘦容易健忘面色發紅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生乾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牛膝(去苗)1分,防風(去蘆頭)1分,桂心1分,海桐皮1分,羌活1分,白茯苓1分,薏苡仁1分。 主治:小兒腳趾拳縮。

生乾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生乾地黃3兩,羚羊角屑2兩,赤茯苓1兩,木香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皮1兩,獨活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桂心2分,檳榔1兩。 主治:乾腳氣,風毒搏於腳膝,皮內乾枯,腳脛漸細,骨中疼痛,時復心悶。

生乾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生乾地黃1兩,羚羊角屑半兩,葳蕤半兩,白鮮皮半兩,黃連3分(去須),黃耆半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焙),玄參半兩,地骨皮半兩,川大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客熱,面赤頭疼,口舌生瘡,心胸煩壅,飲食無味。

生乾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酸棗仁(微炒)半兩,赤茯苓半兩,黃耆(銼)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羌活,甘草(炙微赤,銼)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小兒10歲以來血脈不流,筋脈緩弱,腳膝無力,不能行步。

生乾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1兩,防風1兩(去蘆頭),薯蕷1兩,茯神1兩,山茱萸1兩,桂心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遠志1兩(去心),柏子仁1兩,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細辛1兩,枳實1兩(麸炒微黃),甘菊花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肝臟風勞,頭眩多忘,憂恚不足,面目青黃。

生乾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生乾地黃2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2兩,當歸(銼,微炒)2兩,牛膝(去苗)2兩,川大黃(别搗爲末)2兩,芎藭2兩,土瓜根2兩,赤芍藥2兩,桂心2兩,川芒消2兩,虻蟲1兩(炒令微黃,去翅足),水蛭半兩(炒微黃)。 主治:婦人月水不調,或1月再來,或滿月不來,或多或少,臍下(疒丂)痛,面色萎黃,四體虛翁,羸瘦,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