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濕流氣散

HANG SHI LIU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18%
肺經 18%
肝經 13%
胃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9%
脾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行濕流氣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具燥濕化痰、健脾和胃之功效。方中若有濕邪困阻,則蒼朮可有效去除濕邪,使氣機通暢,達到行濕流氣的效果。
  2. 升發陽氣:蒼朮能升發陽氣,驅散寒濕,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並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濕邪困阻脾胃導致的氣機不暢、脘腹脹滿、肢體沉重等症狀,蒼朮的升陽作用可有效改善。

行濕流氣散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羌活能有效驅散寒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羌活兼具行氣利水之功,可促進水濕運化,消腫止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水濕停滯,出現肢體腫脹、疼痛等症狀,羌活能有效改善水濕代謝,解除腫痛。

行濕流氣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溼: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溼之功效。它能將體內溼氣排出,緩解溼邪阻滯所致的四肢沉重、關節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2. 健脾化溼: 薏苡仁還能健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抗溼能力。對於脾虛溼盛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薏苡仁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行溼流氣散中加入薏苡仁,可有效利水滲溼,健脾化溼,達到祛除溼邪,通利氣血的目的。

行濕流氣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若有風寒濕邪,則可用防風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瘙癢。
  2. 疏散風邪,利於行氣: 防風能疏散風邪,使氣血流通,有利於濕邪的排出。方中加入防風,可幫助濕邪流利,氣血運行通暢,達到祛濕行氣的目的。

因此,防風在行濕流氣散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行濕流氣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除濕利水: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方中濕邪阻滯,可藉助茯苓利水滲濕,將濕氣排出體外,減輕濕邪對人體的影響。

2. 健脾和胃: 茯苓亦可健脾益氣,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方中若濕邪阻滯脾胃,影響脾胃運化,茯苓可健脾和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濕邪的排出。

行濕流氣散方中使用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烏頭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之效。其辛散之性可助濕邪外達,而溫熱之性則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利於氣血流通。

因此,烏頭在行濕流氣散中,並非直接祛濕,而是通過溫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達到驅散濕邪,行氣止痛之效。此乃「寒者熱之」之法,以熱藥解寒邪,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主治功效


行濕流氣散主治功效分析

行濕流氣散,出自多部古籍醫書,其組成包含:蒼朮、羌活、薏苡仁、防風、茯苓、紅烏頭(川烏)。綜合各醫家論述,此方主治風寒濕氣痹證,主要表現為身如板夾,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軟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藥物的藥性及其相互作用來分析:

  1. 祛風散寒止痛
    • 羌活、防風、紅烏頭(川烏):此三藥均具辛溫之性,能發散風寒,疏通經絡,止痛解表。羌活善於上行,可祛除上肢及頭部的風寒;防風疏散風邪,解毒止痛;川烏則為峻烈之品,溫經散寒,止痛通絡,直達病所。
  2. 燥濕健脾利水
    • 蒼朮、薏苡仁、茯苓:此三藥主要針對濕邪。蒼朮燥濕健脾,可使脾運健旺,濕邪自化;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痺,可將體內濕邪排出;茯苓健脾利水,亦可寧心安神。此三藥合用,可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內停的問題。

綜合來看,此方劑的治療原理是:

  • 驅除外邪:通過羌活、防風、川烏等辛溫之品,發散體表風寒之邪。
  • 祛除內濕:通過蒼朮、薏苡仁、茯苓等藥物,健脾利濕,使體內濕邪得以排出。
  • 疏通經絡:通過發散、利濕,使氣血運行順暢,經絡得以疏通,痹痛自解。

病機分析

根據古籍醫書的描述,此方所治之病多與風寒濕三氣相關,病機分析如下:

  1. 外感風寒濕邪: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滯於肌肉、關節,從而產生身如板夾、麻木不仁、手足痠軟等症狀。
  2. 濕邪內困,脾失健運:濕邪侵襲人體,易困脾陽,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內停,加重痹證的發生。
  3. 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因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失去濡養,故出現麻木不仁。

治療特色

  • 針對性強:此方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其藥物組成緊扣病機,組方嚴謹。
  • 標本兼治:既能祛除外感風寒濕邪,又能健脾利濕,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內停的問題,標本兼顧。
  • 溫通散寒:川烏藥性峻猛,散寒止痛力強,對風寒引起的痹證效果顯著。

總結

行濕流氣散以發散風寒、祛濕健脾、疏通經絡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辛溫散邪、燥濕利水之藥物的配合,達到驅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痹證的效果。其主治病症為風寒濕邪侵襲,閉阻經絡導致的身如板夾、麻木不仁、手足痠軟等症。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炒)1兩,羌活1兩,薏苡仁2兩,防風1兩,白茯苓1兩5錢,川島1兩。
上為末。
每服2錢,酒或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行濕流氣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1兩,羌活1兩,薏苡仁2兩,防風1兩,白茯苓1兩5錢,川烏1兩。 主治:風寒濕氣痹證,身如闆夾,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