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行濕流氣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具燥濕化痰、健脾和胃之功效。方中若有濕邪困阻,則蒼朮可有效去除濕邪,使氣機通暢,達到行濕流氣的效果。
- 升發陽氣:蒼朮能升發陽氣,驅散寒濕,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並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濕邪困阻脾胃導致的氣機不暢、脘腹脹滿、肢體沉重等症狀,蒼朮的升陽作用可有效改善。
行濕流氣散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羌活能有效驅散寒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羌活兼具行氣利水之功,可促進水濕運化,消腫止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水濕停滯,出現肢體腫脹、疼痛等症狀,羌活能有效改善水濕代謝,解除腫痛。
行濕流氣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溼: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溼之功效。它能將體內溼氣排出,緩解溼邪阻滯所致的四肢沉重、關節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 健脾化溼: 薏苡仁還能健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抗溼能力。對於脾虛溼盛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薏苡仁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行溼流氣散中加入薏苡仁,可有效利水滲溼,健脾化溼,達到祛除溼邪,通利氣血的目的。
行濕流氣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若有風寒濕邪,則可用防風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瘙癢。
- 疏散風邪,利於行氣: 防風能疏散風邪,使氣血流通,有利於濕邪的排出。方中加入防風,可幫助濕邪流利,氣血運行通暢,達到祛濕行氣的目的。
因此,防風在行濕流氣散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行濕流氣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除濕利水: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方中濕邪阻滯,可藉助茯苓利水滲濕,將濕氣排出體外,減輕濕邪對人體的影響。
2. 健脾和胃: 茯苓亦可健脾益氣,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方中若濕邪阻滯脾胃,影響脾胃運化,茯苓可健脾和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濕邪的排出。
行濕流氣散方中使用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烏頭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之效。其辛散之性可助濕邪外達,而溫熱之性則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利於氣血流通。
因此,烏頭在行濕流氣散中,並非直接祛濕,而是通過溫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達到驅散濕邪,行氣止痛之效。此乃「寒者熱之」之法,以熱藥解寒邪,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行濕流氣散」由蒼朮、羌活、薏苡仁、防風、茯苓、烏頭組成。
蒼朮具有芳香化濕、燥濕健脾、散風寒、清肝明目等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行濕流氣散」方劑主治風寒濕氣痹證:因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阻,出現的痹證。
「身如闆夾」形容身體僵硬麻木,活動不便,如同被夾板夾住一樣。「麻木不仁」指身體部分或整肢皮膚失去感覺,感覺遲鈍或完全喪失。「或手足痠軟」指手腳無力、發軟,活動困難。
「行濕流氣散」方劑具有散寒祛濕、活血通絡的功效。蒼朮、羌活、防風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茯苓、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濕、利水消腫的作用,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散寒祛濕,活血通絡之效。
因此,「行濕流氣散」方劑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濕證的痺證,如身如闆夾、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軟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炒)1兩,羌活1兩,薏苡仁2兩,防風1兩,白茯苓1兩5錢,川島1兩。
上為末。
每服2錢,酒或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行濕流氣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1兩,羌活1兩,薏苡仁2兩,防風1兩,白茯苓1兩5錢,川烏1兩。 主治:風寒濕氣痹證,身如闆夾,麻木不仁,或手足痠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