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飲」的命名即源自其主要藥材「羌活」,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藥效主導:「羌活」為本方劑的君藥,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其藥效在方劑中佔據主導地位,決定了方劑的整體作用方向,故以「羌活」命名,突顯其重要性。
- 方劑特色:「羌活」作為方劑的核心藥材,其特性與藥效鮮明,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等病症,因此以「羌活」命名,能清晰地體現方劑的特色與治療方向。
羌活飲中包含茯神,主要是為了 增強補益心脾、安神定志之效。
茯神味甘、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 寧心安神、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的功效。羌活飲主要以羌活、獨活等藥物祛風散寒、通絡止痛,而茯神則能 緩解藥物辛燥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並加強心脾氣血,使藥效更柔和、持久,也更能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茯神還能 輔助羌活飲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羌活飲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利水滲濕: 羌活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痹,而薏苡仁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配合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祛除體內寒濕,緩解痹痛。
- 健脾除濕: 薏苡仁還能健脾胃,利水濕,對於寒濕痺證引發的脾胃不適,如食慾不振、腹脹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羌活飲中加入薏苡仁,既能加強祛除寒濕的效果,又能兼顧脾胃的調理,使治療更加全面。
羌活飲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祛除頭面部之風。防風性微溫,長於祛風止痛,兼具解表散寒之效。二者配合,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止痛止癢之功效,提升療效。
- 協調藥性,避免偏性: 羌活偏於溫散風寒,容易燥烈,而防風則性較平和,可緩和羌活的燥烈之性,避免單用羌活造成藥性過偏,減少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羌活飲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分析
羌活飲主要用於治療與「風」相關的病症。以下是各個醫書中關於羌活飲主治病症的記載:
- 《聖濟總錄》:
- 「治傷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臥濕及取涼,若為風濕所傷,則發痙口噤殺人,若已中風,覺頸項強,身中拘急。」指出羌活飲可用於治療傷折後感受風濕,出現頸項強直、身體拘急等症狀。
- 「治心脾受病。精血虛少。風氣乘之。日益消削。」說明羌活飲可用於治療心脾兩虛,精血不足,感受風邪導致身體消瘦的病症。
- 「治風痰心胸痞悶。頭目不利。甚則嘔吐。」提示羌活飲可用於治療風痰阻滯導致的胸悶、頭暈、嘔吐等症狀。
- 「治風冷痹腫筋急,展轉移易不常。」以及「治風冷痹,膝冷疼,頗覺無力。」表明羌活飲可用於治療風寒痹症,表現為關節腫痛、筋脈拘急、疼痛遊走不定、膝冷無力等症狀。
- 「治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指出羌活飲可用於治療腰腳痹痛,行走困難的病症。
- 《跌打秘方》: 「傷頭者用羌活飲。」 說明羌活飲可用於治療頭部外傷。
- 《奇效良方》:
- 「治心脾受病,精血虛少,風氣乘之,日益削消。」與《聖濟總錄》記載相同。
- 「治風毒,上攻頭面,發熱夾赤,唇焦眼澀,鼻出熱氣,項背拘急,兼治肝元虛風等疾。」指出羌活飲可用於治療風毒上攻頭面,出現發熱、面紅、唇焦、眼澀、鼻塞、項背拘急等症狀,以及肝虛生風的病症。
-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宜拔毒羌活飲」、「宜服拔毒羌活飲、解毒升麻湯」說明羌活飲在此書中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等外科疾病,具有拔毒消腫的功效。
- 《楊氏家藏方》: 「治風毒上攻,頭面發熱,頰赤唇焦,眼澀,鼻出熱氣,項背拘急。兼治肝元虛風等疾。」與《奇效良方》記載相似。
- 《太平聖惠方》: 「治中風失音不語。宜服羌活飲子方。」指出羌活飲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語。
- 《千金翼方》: 「羌活飲治風方」 直接點明羌活飲可用於治療風症。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為癮疹,憎寒發熱,遍身瘙癢,隨臟氣虛實,或赤或白,心迷悶亂,口苦咽乾。」指出羌活飲可用於治療風寒暑濕外邪侵襲肌膚導致的癮疹,表現為惡寒發熱、全身瘙癢、疹色或紅或白、心煩、口苦咽乾等症狀。
- 《醫述》: 「痘初出,神先餒,即是虛證。惜得一分元氣,痘子便受一分之益。發表不用羌活」以及「初出熱未退,頭痛表實者,疏痘飲加羌活;火甚者,加石膏;腰痛者,羌活飲子加料豆。」指出羌活飲在痘疹初起時,若有表實、頭痛、腰痛等症狀,可用於疏解表邪。
- 《扶壽精方》: 「九味羌活飲,見《丹溪纂要》《陶節庵六書》,效速。」以及「治疫氣傳染」說明九味羌活飲可用於治療疫氣傳染病。
- 《証治準繩‧瘍醫》: 「加味羌活飲,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為癮疹,憎寒發熱,遍身瘙癢,隨臟氣虛實,或赤或白,心迷悶亂,口苦咽乾。」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相同。
- 《醫宗說約》: 「羌活飲子羌防風,赤芍白芷薄(荷)川芎,甘草陳皮兼枳殼,柴胡乾葛亦相通,水煎乘熱先熏眼,徐徐服下有神功。山梔黃芩內熱用,龍膽連翹肝火攻,酒蒸大黃加錢許,釜底抽薪妙不窮。」說明羌活飲在此書中主要用於治療目疾,如暴赤腫痛、眼梢爛、迎風流淚、怕光等。
- 《胎產證治》: 「子癇,風也。風則平之,因受風寒,頭項強直,筋脈攣急,語言謇澀,痰涎壅盛,昏暈不識人,時醒時作。」以及「輕者,川芎羌活飲,加陳皮、茯苓、甘草。」說明川芎羌活飲可用於治療子癇,表現為頭項強直、筋脈拘急、語言不清、痰多、昏迷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羌活飲以羌活為君藥,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濕痛的功效,可以疏散肌表之風寒濕邪,通利經絡,止痛。結合其他藥物,其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祛風散寒: 羌活、防風等藥物可以祛除體表的風寒邪氣,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除濕止痛: 羌活、茯苓、薏苡仁等藥物可以祛除體內的濕邪,對於風濕痹痛、關節腫痛、肢體沉重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活血通絡: 羌活等藥物可以活血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清熱解毒: 在某些方劑中,羌活與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可以治療熱毒壅盛導致的瘡瘍腫毒、癰疽等疾病。
疏肝解鬱: 羌活等藥物可以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滯、情志不暢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補益氣血: 在某些方劑中,羌活與補益氣血藥物配伍,可以治療氣血不足、身體虛弱等症狀。
平肝熄風: 羌活等藥物可以平肝熄風,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羌活飲通過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疏肝解鬱、補益氣血、平肝熄風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其主治病症廣泛,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但主要以治療與「風」相關的病症為主。
傳統服藥法
羌活(去蘆頭)1兩半,防風(去叉)2兩,五加皮(銼)1兩,赤芍藥2兩,薏苡仁1兩,羚羊角(鎊)3分,檳榔1枚(雞心者,焙),磁石(火煅,醋淬)5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寒濕痹初起,症狀較輕時使用。若風寒濕邪較盛,症狀較重者,可加用蒼朮、白朮等健脾燥濕之品;若風寒濕邪深入關節,症狀較重者,可加用獨活、牛膝等祛風通絡之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飲, 出處:《千金翼》卷十七。 組成:羌活3兩,茯神1兩,薏苡仁(用羌活,去薏苡仁)1兩,防風1兩。 主治:風。
羌活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組成:羌活(去蘆頭)1兩,竹瀝3盞。 主治:傷損折骨,諸瘡腫者,爲風濕所傷,發痙口噤;或已中風,覺頸項強,身中拘急。
羌活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羌活(去蘆頭)1兩半,防風(去叉)2兩,五加皮(銼)1兩,赤芍藥2兩,薏苡仁1兩,羚羊角(鎊)3分,檳榔1枚(雞心者,焙),磁石(火煅,醋淬)5兩。 主治:風冷痹,膝冷疼,頗覺無力。
羌活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羌活(去蘆頭)3分,柴胡(去苗)3分,桑根白皮(炙,銼)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桔梗(炒)1兩,川芎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石膏(搗碎)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旋覆花(微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杏仁(湯洗,去皮尖雙仁)20枚。 主治:風痰,心胸痞悶,頭目不利,甚則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