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散中加入鬱李仁,主要是考量其潤腸通便之效。茯苓散以茯苓為君藥,利水滲濕,但單用茯苓難以徹底解決濕邪困阻腸道,導致大便不暢的狀況。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消積化滯之功。其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濕邪排出,使茯苓散的利水滲濕效果更加顯著,達到通利水道、潤腸通便的功效。
茯苓散中加入檳榔,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消食導滯:檳榔味辛性溫,具消食導滯之效,可幫助消化,改善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散主治脾虛濕阻,而脾胃不和常導致食積停滯,故加入檳榔以助消化,提高療效。
- 行氣利水:檳榔還具有行氣利水之功,可促進水液代謝,緩解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散中茯苓、澤瀉等藥物也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檳榔的加入可增強利水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茯苓散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赤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散主治水濕停滯所致的疾病,如水腫、小便不利等,赤茯苓可有效去除體內過多的水濕,達到利水消腫的作用。
- 健脾和胃:赤茯苓還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茯苓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藥物,如白朮、山藥等,共同起到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的作用。
茯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助茯苓利水: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獨使用易傷脾氣,而白朮性溫燥濕,能健脾益氣,補脾氣之不足,避免茯苓過度利水傷脾。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茯苓利水滲濕,白朮健脾燥濕,兩者合用,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氣,相輔相成,增強利水滲濕之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虛水腫、痰飲等病症。
茯苓散中含有甘遂,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水消腫: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消腫之效。茯苓散主治水腫、腹脹等症,甘遂的加入有助於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的病情。
- 引藥下行:甘遂性峻猛,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茯苓散中含有茯苓、白朮等藥物,甘遂的加入可引導這些藥物下行,使其更好地發揮功效。
茯苓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脹: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消脹止痛之功效。茯苓散以茯苓健脾利濕,配以橘皮理氣消脹,可更有效地解除脾胃濕阻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 助茯苓滲濕利水:茯苓擅長利水滲濕,而橘皮行氣利水,可助茯苓滲濕利水,使濕氣更易排出體外,達到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茯苓散主治「腫滿,小便不利」,此證屬水濕停滯、氣機不通所致。「腫滿」泛指肢體或周身浮腫,伴脹滿不舒;「小便不利」則為排尿不暢或尿量減少,二者皆因水濕內停、三焦氣化失司而生。本方旨在利水滲濕、調氣和中,以恢復水液代謝之常。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茯苓(6分)
茯苓甘淡平,主入脾、肺、腎經,利水滲濕以消腫滿,兼健脾助運,從根源杜絕水濕再生。其淡滲之性導濕下行,尤善通調水道,為治小便不利之首選。
2. 臣藥:人參(6分)、當歸(6分)
- 人參補益脾肺之氣,助茯苓振奮氣化功能,使水濕得氣而行;
- 當歸養血活血,寓「血行水亦行」之意,兼防滲利傷陰。二者補虛扶正,協茯苓標本兼顧。
3. 佐藥:陳皮(4分)、厚朴(8分)、生薑(4分)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茯苓分解中焦濕濁;
- 厚朴苦辛溫,行氣消脹、燥濕除滿,其用量獨重,針對「腫滿」之氣滯水停;
- 生薑溫中散水,宣散水氣,兼和胃止嘔,防水濕上逆。
三藥共調氣機,氣行則濕化,滿脹自消。
4. 使藥:甘草(6分)
甘草調和諸藥,兼補中益氣,助人參固護脾胃,緩和滲利之品峻性。
配伍特點:
- 利水與補氣並行:茯苓配人參,祛濕不傷正,補氣不助濕;
- 氣血水同調:當歸活血、厚朴行氣、茯苓利水,契合「氣滯水停血澀」之病機;
- 標本兼治:既滲濕消腫以治標,又健脾益氣以治本,尤宜脾虛濕盛之證。
推理延伸之可能功效
除傳統主治外,依其組方邏輯,茯苓散或可適用於:
- 脾虛濕困之腹脹:氣滯濕阻見脘痞納呆,厚朴、陳皮理氣寬中;
- 輕度水腫伴氣虛:如婦人妊娠或病後虛性水腫,人參、當歸扶正為要;
- 痰飲嘔逆:生薑、茯苓合用,和胃化飲,緩解水氣上逆之嘔惡。
治療原理總結:
本方以「通調水道、運脾行氣」為核心,透過健脾利濕、行氣活血之協同,恢復三焦氣化,使水濕從小便而解,腫滿得消。其組方輕靈平正,體現「治濕先理氣,氣化濕亦化」之古法。
傳統服藥法
茯苓6分,人參6分,當歸6分,甘草6分,生薑4分,陳皮4分,厚朴8分。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煎取8合,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五味子半兩,阿膠半兩,茯苓半兩,黃耆1兩。 主治:血淋。血淋不可進涼藥者。
茯苓散, 出處:《急救仙方》卷三。 組成:茯苓1兩,人參1兩,芍藥1兩,山梔子1兩,甘草1兩,紫蘇1兩,麥門冬1兩,瞿麥1兩,連翹2兩。 主治:老人赤眼不退。
茯苓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鬱李仁(去皮尖,微炒)4錢,檳榔2個,赤茯苓(去皮)1錢,白朮1錢,甘遂(切片,炒)1錢,橘皮1錢半(去白)。 主治:腫滿,小便不利。
茯苓散, 出處:《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 組成:茯苓1兩,當歸5錢,川芎5錢,桂心5錢,白芍5錢,黃耆5錢,人參5錢,熟地5錢。 主治:産後蓐勞。生産日淺,運動用力,四肢寒痛,寒熱如瘧。
茯苓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九。 組成:人參1錢(去蘆),甘草(炙)1錢,山藥1錢,當歸1錢(炒),白茯苓8分,桂心5分,麥冬1錢,遠志2錢(去心),大棗2枚,生薑5錢。 主治:産後心虛,忪忡不定,恍惚多驚。
茯苓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九。 組成:茯苓(一方使茯神)12分,生地黃12分,遠志10分,白薇10分,龍齒10分,防風8分,人參8分,獨活8分(同爲末)。 主治:産後狂語,志意不定,精神昏亂,心氣虛,風邪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