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葶藶丸

DA TING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膀胱經 14%
心經 13%
肺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膽經 4%
腎經 0%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葶藶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消腫之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治療水腫、胸腹積水等病症。

二、 通便潤腸之效: 葶藶子可潤腸通便,改善便祕,使水液代謝順暢,進一步促進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大葶藶丸中加入葶藶子,可發揮其利水消腫、通便潤腸的功效,達到治療水腫等病症的療效。

大葶藶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大葶藶丸以瀉下為主,易傷脾胃,赤茯苓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峻猛,損傷正氣。
  2. 利水通淋,消腫止痛: 赤茯苓能利水通淋,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大葶藶丸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症,赤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消腫作用,提高藥效。

大葶藶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助藥力達下焦: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的功效。大葶藶丸以瀉下為主,加入橘皮可幫助藥力下達腸胃,促進藥效發揮,同時緩解因藥物刺激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峻猛: 葶藶子性寒,瀉下力強,易傷脾胃。橘皮性溫,可緩解葶藶子的寒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對脾胃造成損傷。此外,橘皮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趨穏和。

大葶藶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腹水等病症,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排水作用,達到消腫目的。
  2. 通利水道: 甘遂能通利水道,利水滲濕,對於水濕停滯導致的各種病症,如小便不利、水腫、腹痛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甘遂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大葶藶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下逐水、消積導滯之效。方中以其瀉下通便,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之功。

其二,牽牛子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與芒硝、大黃等藥物同用,可加強瀉下通便之效,並能引導藥力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葶藶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潤腸通便: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助大黃、芒硝等瀉下藥通便,使藥效更顯着,避免燥烈傷津。
  2. 緩和藥性: 大黃、芒硝等瀉下藥性峻猛,易傷脾胃,鬱李仁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因此,鬱李仁在大葶藶丸中起着潤腸通便、緩和藥性的作用,使方劑藥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葶藶丸 」介紹

大葶藶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葶藶子、赤茯苓、橘皮、甘遂、牽牛子、鬱李仁等,具有利水消腫、瀉下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上氣不得臥、頭面身體悉腫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遂:**性寒烈,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逐水消腫的功效。甘遂瀉下之力猛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脹、水腫等症狀,但因其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
  •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腎、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的功效。牽牛子瀉下之力較甘遂緩和,但仍有峻下之性,常用於治療便祕、水腫、蛔蟲病等症狀。
  • **橘皮:**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橘皮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痰多咳嗽等症狀。
  • **鬱李仁:**性微寒,味苦辛,入肺、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腫、降氣潤燥的功效。鬱李仁常用於治療便祕、水腫、氣滯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
  • **葶藶子:**性寒,味苦辛,入肺、腎經,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肺熱利咽的功效。葶藶子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咽喉腫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大葶藶丸具有利水消腫、瀉下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1. **水腫:**身體出現浮腫的症狀,多由氣血運行不暢、水液代謝異常引起。
  2. **上氣不得臥:**呼吸困難,不能平躺,多由肺氣虛弱、痰飲水液阻滯引起。
  3. **頭面身體悉腫:**頭部、面部、身體各部位都出現腫脹,多由水液代謝異常、氣血運行不暢引起。

總結

大葶藶丸是一款具有利水消腫、瀉下通便功效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水腫、上氣不得臥、頭面身體悉腫等症狀。但由於大葶藶丸中含有甘遂、牽牛子等峻下之藥,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大葶藶丸。

傳統服藥法


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澤漆莖(熬)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遂3分,牽牛子3分,鬱李仁(研)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稍加至7丸,以赤小豆飲及大麻子飲送下,1日2次。以大小便微利為度。若渴,即飲以小豆、麻子等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氣喘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大葶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澤漆莖(熬)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遂3分,牽牛子3分,鬱李仁(研)半兩。 主治:水腫,上氣不得卧,頭面身體悉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