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葶藶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消腫之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治療水腫、胸腹積水等病症。
二、 通便潤腸之效: 葶藶子可潤腸通便,改善便祕,使水液代謝順暢,進一步促進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大葶藶丸中加入葶藶子,可發揮其利水消腫、通便潤腸的功效,達到治療水腫等病症的療效。
大葶藶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大葶藶丸以瀉下為主,易傷脾胃,赤茯苓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峻猛,損傷正氣。
- 利水通淋,消腫止痛: 赤茯苓能利水通淋,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大葶藶丸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症,赤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消腫作用,提高藥效。
大葶藶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氣,助藥力達下焦: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的功效。大葶藶丸以瀉下為主,加入橘皮可幫助藥力下達腸胃,促進藥效發揮,同時緩解因藥物刺激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調和藥性,避免峻猛: 葶藶子性寒,瀉下力強,易傷脾胃。橘皮性溫,可緩解葶藶子的寒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對脾胃造成損傷。此外,橘皮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趨穏和。
大葶藶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 瀉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腹水等病症,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排水作用,達到消腫目的。
- 通利水道: 甘遂能通利水道,利水滲濕,對於水濕停滯導致的各種病症,如小便不利、水腫、腹痛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甘遂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大葶藶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下逐水、消積導滯之效。方中以其瀉下通便,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之功。
其二,牽牛子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與芒硝、大黃等藥物同用,可加強瀉下通便之效,並能引導藥力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葶藶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潤腸通便: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助大黃、芒硝等瀉下藥通便,使藥效更顯着,避免燥烈傷津。
- 緩和藥性: 大黃、芒硝等瀉下藥性峻猛,易傷脾胃,鬱李仁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因此,鬱李仁在大葶藶丸中起着潤腸通便、緩和藥性的作用,使方劑藥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葶藶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腫,上氣不得卧,頭面身體悉腫」,意指患者因水濕停聚,泛溢肌膚,導致全身浮腫,尤其頭面部腫脹明顯;同時因水氣上迫肺臟,使肺氣壅滯,呼吸不暢,甚至難以平卧。此證屬「陽水」範疇,病機為水濕蘊結、肺脾氣滯、三焦水道不利,故需瀉肺行水、攻逐痰飲以通調水道。
方劑組成及其邏輯解析
1. 君藥:葶藶子
- 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
性味苦辛大寒,專瀉肺中水飲痰涎,《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癥瘕積聚結氣,利水道」,為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要藥。此方重用,意在峻瀉肺水,開泄上焦壅滯,緩解「上氣不得卧」之急。
2. 臣藥:澤漆、甘遂、牽牛子
- 澤漆莖(熬)半兩
辛苦微寒,利水消腫,《本草綱目》載其「消痰退熱,止咳嗽,利大腸」,助葶藶子瀉肺行水,兼化痰結。 - 甘遂3分
苦甘寒,有毒,為逐飲峻藥,《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善通利經隧之水濕,破積攻痰。 - 牽牛子3分
苦寒,瀉下逐水,《名醫別錄》謂其「利大小便,除水腫」,與甘遂協力攻逐中下焦水濕。
3. 佐藥:赤茯苓、陳橘皮、鬱李仁
-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甘淡平,利水滲濕,《本草衍義》云其「滲濕分利小便」,助水濕從小便而出,避純用峻下傷陰之弊。 -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辛苦溫,理氣健脾,《本草綱目》言其「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此處助脾運濕,兼防瀉利太過損傷脾氣。 - 鬱李仁(研)半兩
辛苦甘平,潤腸利水,《藥性論》載其「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既助通便,又緩峻藥之燥烈。
4. 使藥與送服法
- 煉蜜為丸
緩和峻藥毒性,兼能潤燥護胃。 - 赤小豆飲、大麻子飲送服
赤小豆利水解毒,大麻子潤腸通便,二者為引,協調方藥「通利二便」之效,使水濕從大小便分消。
治療原理
此方以「瀉肺逐水」為核心,結合「開上、暢中、導下」三焦分消之法:
- 瀉肺開上:葶藶子、澤漆瀉肺中痰水,解除上焦氣窒。
- 攻逐中下:甘遂、牽牛子直逐胸腹停飲,通利二便。
- 理氣護脾:陳皮、茯苓健脾滲濕,防攻伐傷正。
- 潤下調和:鬱李仁、蜜丸緩峻藥之烈,赤小豆飲助水濕排出。
全方峻猛,專為水濕壅盛、正氣未虛之實證而設,通過「通利二便」使水濕速去,腫滿自消。然需注意「微利為度」,避免過瀉耗氣傷陰。
傳統服藥法
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澤漆莖(熬)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遂3分,牽牛子3分,鬱李仁(研)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稍加至7丸,以赤小豆飲及大麻子飲送下,1日2次。以大小便微利為度。若渴,即飲以小豆、麻子等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葶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澤漆莖(熬)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遂3分,牽牛子3分,鬱李仁(研)半兩。 主治:水腫,上氣不得卧,頭面身體悉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