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葶藶丸

KU TING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6%
肺經 16%
膀胱經 12%
心經 11%
胃經 9%
大腸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2%
膽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苦葶藶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瀉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之效。方中以其為主藥,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促、水腫脹滿等症,其利水消腫之效可迅速改善患者水腫、呼吸不暢等症狀。
  2. 清熱解毒:葶藶子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壅肺、痰熱咳嗽等症。方中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共同作用於消炎止咳,改善患者肺部炎症。

苦葶藶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降氣之效。苦葶藶丸主治肺熱咳嗽,杏仁能潤肺止咳,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降氣化痰: 杏仁可降氣化痰,對於痰多黏稠、咳痰不爽的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更好地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苦葶藶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滯、燥濕化痰之效。苦葶藶丸主治濕熱壅滯之證,如胸悶、腹脹、嘔吐、大便祕結等,橘皮可助於理氣化痰,使藥力更加通暢。
  2. 協調藥性:苦葶藶丸中葶藶子性寒、苦,苦寒降泄,容易傷脾胃。橘皮性溫,可緩和葶藶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傷脾,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

總之,橘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使藥性更加和緩,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苦葶藶丸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如下:

  1. 瀉水消腫: 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助於清除體內水濕,減輕水腫,配合苦葶藶丸中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水腫病症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防己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苦葶藶丸清熱利濕,達到消炎解毒的作用,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水腫病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防己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苦葶藶丸的利水消腫功效,更能起到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苦葶藶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化痰止咳之效。苦葶藶丸以瀉肺降逆止咳為主,加入赤茯苓可協同化痰,並健脾利濕,防止過度瀉肺傷脾,使藥效更為平和。

二、 利水滲濕,消腫散結: 赤茯苓亦具利水滲濕之功,可幫助藥物更有效地滲透到病竈部位,並消散痰濕,消除水腫,減輕咳嗽症狀,使藥效更佳。

苦葶藶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考量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

紫蘇葉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緩解因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其行氣寬中的特性,能幫助脾胃運化,緩解胸悶、腹脹等不適。

在苦葶藶丸中,紫蘇葉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和行氣寬中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苦葶藶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消積化滯:鬱李仁性平,味甘苦,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苦葶藶丸以瀉下逐水為主,加入鬱李仁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津耗氣,同時加強通便功效,使藥效更為溫和。
  2. 輔助利水消腫:鬱李仁含有脂肪油,具有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的作用,可輔助苦葶藶丸利水消腫,使水濕之邪更好地排出體外,改善水腫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苦葶藶丸」,主要成分:葶藶子、杏仁、橘皮、防己、赤茯苓、紫蘇葉、鬱李仁。

主治功能包括:水氣喘滿、小便赤澀、腰腿浮腫、不得眠睡,等一系列症狀。

  1. 葶藶子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多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尿少,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殺蟲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祕等症狀。

  3.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4. 防己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5. 赤茯苓具有滲利水濕、安神益氣、活血化瘀等功效。

  6. 紫蘇葉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功效。

  7. 鬱李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

總之,中藥方劑「苦葶藶丸」由多種中藥成分組成,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降氣、生津止渴、殺蟲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苦葶藶(紙上炒)1兩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3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錢,防己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紫蘇葉半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研)半兩。
上五味為末,與二味研者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煎橘皮湯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本方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葶藶丸, 出處:《宣明論》卷八。 組成:人參2兩,苦葶藶4兩(于鍋內紙上炒黃色爲度)。 主治:一切水濕氣,通身腫滿不可當者。

苦葶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苦葶藶(紙上炒)1兩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3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錢,防己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紫蘇葉半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研)半兩。 主治:水氣喘滿,小便赤澀,腰腿浮腫,不得眠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