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丸

LI R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7%
腎經 7%
膽經 3%
胃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李仁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治療水腫、腹脹、便祕等病症的效果。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它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同時也能緩解腸道積滯,促進排便,配合方劑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水腫、腹脹、便祕等症狀。

李仁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腸通便: 杏仁性滑潤,有潤腸通便之效,可助李仁丸更有效地瀉下通便,緩解便祕症狀。
  2. 降氣止咳: 杏仁味苦,能降氣止咳,配合李仁丸其他藥材,可治療因肺氣上逆、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杏仁的加入,不僅增強李仁丸的通便功效,更能改善其治咳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李仁丸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己味苦寒,入膀胱經,能利水消腫,特別適用於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腹脹等症狀。李仁丸以潤腸通便為主要功效,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隨水腫現象,防己的加入可起到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症狀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丸劑的療效。

此外,防己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濕痹痛引起的水腫及疼痛,進一步提高丸劑整體治療效果。

李仁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潤腸通便: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李仁丸主要用於治療便祕,而鬱李仁的加入可增強其潤腸通便的作用,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症狀。
  2. 利水消腫: 鬱李仁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水濕停滯而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鬱李仁可起到輔助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李仁丸的療效。

李仁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潤肺止咳以及改善咽喉不適等症狀。其中的輕粉,即輕石粉,常用於中藥方劑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輕粉具有潤滑和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喉嚨的癢感和不適,並有助於清除呼吸道的痰液,使得咳嗽症狀得到緩解。其次,輕粉的性質偏寒,能夠通過清熱解毒,減少上呼吸道的發炎反應,進一步緩解咳嗽。最後,輕粉還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得其它藥材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相互協調,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李仁丸的組成中添加輕粉,正是考量其特有的藥性,使得方劑在治療咳嗽和潤肺方面更加有效。

李仁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李仁丸以潤腸通便為主,但若脾胃虛弱,易導致腸道積滯,反而不利於通便。陳皮可健脾理氣,促進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並有助於緩解便祕。

二、行氣止痛: 陳皮具有行氣止痛之效,能舒緩腸道痙攣,減輕腹痛等症狀。李仁丸主治腸燥便祕,常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陳皮的加入可緩解疼痛,提高藥效。

李仁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消腫止痛: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消腫止痛之效。李仁丸主治血瘀氣滯,導致的胸痺心痛、脅肋脹滿等症狀,赤茯苓可利水滲濕,減少痰濁瘀血的積聚,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活血化瘀、舒暢氣機的效果。
  2. 利水滲濕,通利小便: 赤茯苓利水滲濕,可以幫助利尿通便,減少水濕停留體內,進而減輕水腫、脹滿等不適,達到緩解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李仁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李仁丸主治功效主要包括:

  • 水氣病症:
    • 水氣乘肺,動痰作喘,身體微腫。(《仁齋直指方論》)
    • 喘嗽痰實,身與頭面微腫,小便不利。(《聖濟總錄》)
    • 治水腫,利小便。(《聖濟總錄》)
    • 大腹水腫,四肢面目浮腫。(《本草簡要方》)
    • 心腹脹滿,腹中有宿水,連兩肋滿悶,氣急衝心坐不得。(《外臺秘要》)
  • 通利二便:
    • 三焦約,少腹腫痛,不得大小便。(《聖濟總錄》)
    • 小兒襁褓大小便不通。(《奇效良方》)
    • 治大小便秘澀不通。(《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雜病廣要》)
    • 大腸秘澀。(《太平聖惠方》)
  • 其他病症:
    • 留飲宿食不消,寬胸利膈,進飲食。(《聖濟總錄》)
    • 賁豚冷氣上衝,昏亂四肢軟弱不收;賁豚氣從少腹奔衝上心,昏亂嘔吐,痛甚。(《聖濟總錄》)
    • 丈夫婦人腹內癖氣。(《聖濟總錄》)
    • 腸中結氣燥澀不通,破癖氣。(《本草簡要方》)
    • 小兒驚熱痰實。(《奇效良方》)
    • 喘嗽痰實。(《雞峰普濟方》)
    • 小兒肺藏熱多,咳嗽喘急,喉中作呀呷聲。(《幼幼新書》)
    • 五膈氣,心胸氣壅,宿食不消,腹胃脹滿。(《太平聖惠方》)
    • 飲癖,腹脅脹滿,心胸不利,少思飲食。(《太平聖惠方》)
    • 虛勞胸膈氣滯,心腹脹滿,大便結澀。(《太平聖惠方》)

治療原理

李仁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利水消腫: 方中葶藶子、赤茯苓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防己亦有助於利水。
  2. 降氣平喘: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緩解因水氣乘肺所致的喘嗽。葶藶子也有助於降逆平喘。
  3. 潤腸通便: 郁李仁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可治療腸燥便秘。方中常配伍大黃,以增強通便效果,滑石也有助於滑腸。
  4. 理氣行滯: 陳皮、木香可以理氣和中,寬胸利膈,有助於消宿食,除脹滿。
  5. 溫陽散寒: 古方中有配伍附子、半夏,可見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用於脾胃虛寒之證。
  6. 活血化瘀: 郁李仁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破除癖氣,改善氣血運行。

總結

李仁丸是一個以郁李仁為主的古方,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潤腸通便、降氣平喘、理氣行滯,可用於治療水氣、痰飲、便秘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綜合運用了多種中藥的功效,以達到調整人體氣機、疏通經絡、排除邪氣的目的。不同醫家會根據具體病症和患者體質,對原方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療效。例如:

  • 《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的「小青龍湯」加減方,說明李仁丸的運用與其他方劑的配伍關係。
  • 《聖濟總錄》中提到多個「郁李仁丸」方,其組成和主治各有側重,反映了該方在臨床上的靈活運用。
  • 《奇效良方》、《小兒藥證直訣》等書中,則將李仁丸用於治療小兒疾病,並對藥物劑量進行了調整。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古文沒有提出注意事項,但根據中藥學知識以及現代醫學觀點,使用李仁丸時仍需注意患者的體質和具體病情,孕婦、體虛者、陰虛者等應慎用或禁用。具體用藥應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葶藶(隔紙炒)5錢,杏仁(去皮尖)5錢,防己5錢,鬱李仁(炒)5錢,真蘇子5錢,陳皮5錢,赤茯苓5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食後紫蘇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李仁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三十八。 組成:葶藶(隔紙炒)5錢,杏仁(去皮尖)5錢,防己5錢,鬱李仁(炒)5錢,真蘇子5錢,陳皮5錢,赤茯苓5錢。 主治:水氣乘肺,動痰作喘,身體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