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蘇子丸

FU LING S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四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6%
腎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4%
小腸經 4%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蘇子丸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方中蘇子主治痰多咳嗽、心悸失眠,而茯苓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液生成,同時也能安神定志,輔助蘇子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狀。
  2. 配伍協調: 茯苓性甘淡,與蘇子苦辛性相配,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茯苓利水滲濕,能使蘇子更容易進入脾胃,發揮其化痰止咳、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蘇子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為:

  1. 清熱瀉火:輕粉性寒,善於清熱瀉火,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邪鬱結而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2. 燥濕化痰:輕粉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熱蘊肺引起的痰多、黏稠、不易咳出等症狀,可以有效地起到化痰的作用。

茯苓蘇子丸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蘇子等,則可以起到健脾化濕、潤肺止咳等輔助作用,與輕粉共同作用,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的效果。

茯苓蘇子丸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與茯苓、蘇子等藥材合用,可增強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作用,對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效果顯著。
  2. 宣肺通竅: 杏仁還具有宣肺通竅的作用,可以疏散肺氣,通利鼻竅,對於鼻塞、流鼻涕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與茯苓、蘇子等藥材配合,可加強宣肺通竅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茯苓蘇子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消食化滯: 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滯的功效。茯苓蘇子丸主治痰飲咳嗽,而痰飲往往與脾胃運化失常、氣機阻滯有關,橘皮的加入可助茯苓、蘇子化痰止咳,並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機流通。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性平,蘇子性寒,橘皮性溫,三者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盛,增強藥效。同時,橘皮還能增強茯苓、蘇子的利水消痰作用,使藥效更佳。

茯苓蘇子丸中包含防己,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己性寒,味苦,歸膀胱經,能利水消腫,尤其擅長於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蘇子丸主治痰濕阻肺、咳嗽氣喘,而防己的利水消腫之功,可配合茯苓、蘇子等藥材,共同達到化痰利水、止咳平喘之效。

此外,防己還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茯苓蘇子丸的療效。

茯苓蘇子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茯苓則健脾利濕,與葶藶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水腫的作用,適用於痰濕壅肺、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2. 潤肺止咳: 葶藶子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與茯苓、蘇子等藥物配伍,可緩解肺燥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茯苓蘇子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茯苓、輕粉、杏仁、橘皮、防己和葶藶子。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胃的功效,以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輕粉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瘡瘍潰爛等症狀。杏仁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咳和潤腸通便的功效,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腸燥便祕等症狀。橘皮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健脾胃的功效,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防己具有祛風除濕、健脾胃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水腫臌脹等症狀。葶藶子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等症狀。

茯苓蘇子丸的總體功效是面部浮腫,小便不利,心腹部脹滿。對於面部浮腫的人,茯苓蘇子丸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減少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小便不利的人,茯苓蘇子丸可以幫助利尿,增加尿量,促進小便的排出。對於心腹部脹滿的人,茯苓蘇子丸可以幫助理氣行氣,緩解腹脹,促進消化。

茯苓蘇子丸是一種有效的傳統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多種功效。它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如面部浮腫、小便不利、心腹部脹滿等。茯苓蘇子丸是一種安全的藥物,副作用少,可以長期服用。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蘇子2兩,杏仁(去皮尖)2兩,橘皮1兩1分,防己1兩1分,葶藶(紙炒)1兩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0丸,食後桑白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蘇子丸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多喝水,以促進藥效的發揮。此外,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部不適等,因此在服用本方期間,如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蘇子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茯苓2兩,蘇子2兩,杏仁(去皮尖)2兩,橘皮1兩1分,防己1兩1分,葶藶(紙炒)1兩1分。 主治:面腫,小便澀,心腹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