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琥珀丸
FU LING HU P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袖珍》卷三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琥珀丸方劑中包含赤茯苓,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化痰止咳,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痰濕內阻等症狀,與琥珀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 寧心安神: 赤茯苓亦具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與琥珀共奏安神定志之功,有助於穩定患者情緒。
茯苓琥珀丸中加入防己,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利水消腫,協同茯苓健脾利溼之效。 防己味苦性寒,善於祛風除溼,利水消腫,與茯苓配伍,可增強利水滲溼之力,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水溼,緩解水腫。
- 疏通經絡,緩解肢體麻木。 防己入膀胱經,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可緩解因水溼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與琥珀、茯苓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因此,防己在茯苓琥珀丸中起到協同利水、通絡的作用,增強其治療水溼內停、肢體麻木等症狀的效果。
茯苓琥珀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之功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之效。茯苓琥珀丸主治痰熱咳嗽、胸悶氣喘,而葶藶子可宣肺降氣,利水消痰,輔助琥珀、茯苓等藥材更好地清熱化痰,緩解胸悶氣喘症狀。同時,葶藶子還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痰液排出,促進呼吸道通暢。
茯苓琥珀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組合而成,其中包含了紫蘇子。紫蘇子味辛性溫,歸肺經和脾經,在中醫裡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在茯苓琥珀丸的配方中加入紫蘇子,其目的主要是利用其降氣及利尿的作用,幫助改善患者因水濕內停所引起的不適。此外,紫蘇子還能調節氣機,增強脾胃功能,對於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導致的病證有輔助療效。因此,紫蘇子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增強整體療效,也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思想。通過這樣的配伍,茯苓琥珀丸能夠更好地達到利水消腫、調和氣血的目的。
茯苓琥珀丸中包含琥珀,主要是因為琥珀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安神定志: 琥珀味甘鹹,性平,入心、肝經,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鎮定神經,改善失眠、多夢、心悸等症狀,與茯苓的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安神定志的療效。
2. 化痰開竅: 琥珀還具有一定的化痰開竅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痰液排出,對於痰濕阻滯、神志不清等症狀有一定療效。這也與茯苓的利水滲濕功效相呼應,共同促進痰液的排出,改善患者的症狀。
茯苓琥珀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鬱李仁性平味甘,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濕熱,配合茯苓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化痰止咳,通利氣機:鬱李仁亦具有一定的化痰止咳作用,能潤燥化痰,配合琥珀鎮驚安神,可緩解痰多咳嗽、心煩不寧等症狀。此外,鬱李仁還可通利氣機,有助於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茯苓琥珀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茯苓琥珀丸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痰多,而陳皮能理氣化痰,幫助茯苓、琥珀等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改善心神不寧、痰濕壅滯等症狀。
- 調和藥性: 陳皮能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副作用。茯苓琥珀丸中含有較多溫燥之品,如琥珀,加入陳皮可以起到緩解藥性、防止燥傷津液的作用。
茯苓琥珀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茯苓琥珀丸常用於治療痰熱咳嗽,杏仁的加入可助茯苓、琥珀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使痰液易於咳出。
二、潤肺止燥: 杏仁富含脂肪油,具有潤肺止燥的作用。琥珀燥性較強,杏仁的加入可中和琥珀的燥性,避免傷陰耗津,使藥效更加溫和,減輕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茯苓琥珀丸]**主治「水氣乘肺」所致諸症,其核心病機為「水濕停聚,上犯肺氣,中焦氣機壅滯」。具體表現如下:
- 遍身浮腫:水濕泛溢肌表,因肺主通調水道,水氣壅肺則水道不利,水液外溢。
- 中焦痞隔,氣不升降:中焦為氣機樞紐,水濕停滯則脾胃升降失常,氣滯成痞。
- 咳嗽喘促:水氣上逆於肺,肺氣宣降失司,發為咳喘。
- 小便不利:肺為水之上源,源頭壅塞則膀胱氣化受阻,小便自然不利。
此方針對水濕壅盛、肺脾同病之證,重在「利水消腫、降氣平喘、通調水道」。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方劑組成分析
君藥:
- 赤茯苓(去皮):專瀉濕熱,利竅行水,導濕熱從小便出。
- 苦葶藶(隔紙炒):瀉肺中水氣,開閉塞以平喘消腫,為「瀉肺行水」要藥。
臣藥:
- 防己:走泄水濕,尤善瀉下焦濕熱,助茯苓、葶藶分消水濕。
- 紫蘇子、杏仁:降肺氣、止咳喘,通達上焦氣機以助水道調暢。
- 鬱李仁:潤腸通便,與利水藥配伍,令水邪從二便並除(「前後分消」)。
佐使藥:
- 琥珀:活血利水,通淋散瘀,兼安神定驚,防咳喘致煩躁不寧。
- 陳皮:理中焦之氣,健脾化濕,防諸瀉藥傷胃。
- 人參湯送服:補益脾肺之氣,寓「攻補兼施」之意,防利水傷正。
(2)治療原理推導
利水為主,瀆源開流:
- 赤茯苓、防己、葶藶直攻水濕,從小便而泄;鬱李仁、杏仁兼通大腸,使濕邪多途外達。
- 琥珀既利水道,又防瘀滯,契合「水病及血」之病機。
調氣為輔,復其升降:
- 紫蘇子、杏仁降肺氣以平喘;陳皮理脾氣以消痞,恢復中上二焦氣機。
標本兼顧,瀉中寓補:
- 以人參湯補氣扶正,既助肺氣宣降,又防利水過猛傷正,尤適久病虛實夾雜者。
(3)配伍特色
- 肺脾同治:茯苓、陳皮健運中焦,葶藶、杏仁開瀉肺氣,契合「肺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濕」理論。
- 二便分消:鬱李仁通便、茯苓利尿,體現「去菀陳莝」的治療思想。
三、總結
此方以「瀉肺利水」為核心,結合降氣、理脾、通腑之法,針對水濕壅盛、肺氣不降之證,展現中醫「提壺揭蓋」(宣肺以利水)、「前後分消」的治療智慧。尤適用於水腫兼喘咳、胸悶、二便不利者,屬攻邪為主的實證方劑。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去皮)1兩半,防己1兩半,苦葶藶3兩半(隔紙炒),紫蘇子(揀淨)1兩,琥珀1兩(別研),鬱李仁1兩7錢半(湯浸,去皮),陳皮1兩3錢,杏仁(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麩炒)1兩3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70丸,人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琥珀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琥珀丸, 出處:《袖珍》卷三引《聖惠》。 組成:赤茯苓(去皮)1兩半,防己1兩半,苦葶藶3兩半(隔紙炒),紫蘇子(揀淨)1兩,琥珀1兩(别研),鬱李仁1兩7錢半(湯浸,去皮),陳皮1兩3錢,杏仁(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麸炒)1兩3錢。 主治:水氣乘肺,遍身浮腫,中焦痞隔,氣不升降,咳嗽喘促,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