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搜風潤腸丸中添加大黃,是因其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熱毒壅滯,腸胃燥熱,便祕腹痛等症。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腑泄熱,瀉下通便,並能促進腸蠕動,加速排泄。因此,大黃在搜風潤腸丸中,起到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疏風散熱、潤腸通便的效果。
搜風潤腸丸中添加桃仁,是基於其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其油脂成分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而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則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功能,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此外,桃仁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便祕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搜風潤腸丸中加入桃仁,可有效改善便祕,並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藥性與搜風潤腸丸的整體功效相契合,能夠清熱解毒,消除腸道熱毒,同時又能涼血消腫,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此外,金銀花對於腸道菌羣失衡引發的腸胃不適也有改善作用,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功能。因此,金銀花在搜風潤腸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功效。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腸道濕熱、風熱上攻引起的便祕、腹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黃芩能起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
- 抑菌止瀉: 黃芩含有黃芩素等抗菌成分,對腸道內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於止瀉。
因此,搜風潤腸丸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燥濕、潤腸通便,並同時起到抑菌止瀉的作用,達到治療腸胃濕熱、風熱上攻所致便祕、腹痛等症狀的效果。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行氣止痛的功效。
鬱李仁味甘、性平,入肝、脾、大腸經,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並能行氣止痛,緩解腸胃脹痛、腹痛等症狀。
搜風潤腸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腸胃,導致的腹痛、腹瀉、便祕等症狀。鬱李仁的潤腸通便功效能幫助排出風寒濕邪,而行氣止痛功效則能緩解腸胃疼痛。因此,鬱李仁的加入,可以提升搜風潤腸丸的療效。
搜風潤腸丸中包含亞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 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能吸水膨脹,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順暢,緩解便祕,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 滋養潤燥: 亞麻子含油量高,具有滋潤腸道黏膜的作用,能緩解腸燥便祕,滋養潤燥,改善腸道功能。
亞麻子在搜風潤腸丸中發揮潤腸通便、滋養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搜風潤腸丸多用於治療風熱上攻、腸燥便祕等症,玄參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促進排便。
2. 滋陰潤燥:玄參同時兼具滋陰潤燥的作用,可緩解腸燥便祕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潤腸通便的效果。
玄參在搜風潤腸丸中,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發揮其治療作用。
搜風潤腸丸中添加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除濕,對於風熱濕邪引起的腸道不適,如腹痛、腹瀉、便祕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苦參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抑制腸道寄生蟲的滋生,進一步改善腸道環境,緩解症狀。
因此,搜風潤腸丸中加入苦參,可達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1. 祛風止痛: 威靈仙性溫,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腸道疼痛、腹痛、腹脹等症狀,威靈仙能有效驅散寒邪,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通經活絡: 威靈仙還能通經活絡,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胃功能,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腸道功能紊亂、便祕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威靈仙在搜風潤腸丸中的加入,能夠有效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和氣滯血瘀導致的腸道不適,起到祛風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
搜風潤腸丸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腸道疼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 通絡活血:獨活具通經活絡之效,可促進腸胃氣血運行,改善腸道功能,有助於緩解腸道積滯、消化不良等問題,使腸道潤滑通暢。
因此,獨活在搜風潤腸丸中,發揮了祛風止痛、通絡活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不適,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止癢:白癬皮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燥濕止癢之效。搜風潤腸丸多用於風熱濕邪蘊結腸道所致的便祕、腹痛、口臭等症狀,白癬皮可清熱燥濕,緩解腸道濕熱,改善便祕症狀。
- 祛風止痛:白癬皮亦具有祛風止痛之效。搜風潤腸丸中加入白癬皮,可以緩解風熱所致的腸道疼痛,並配合其他藥材,起到疏風解表、潤腸通便的作用。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溼熱等因素引起的腸道熱結、血瘀,從而改善腸道功能。
- 緩解疼痛: 赤芍亦具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腸道痙攣、腹痛等不適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緩解腸道炎症帶來的痛苦。
綜上,赤芍在搜風潤腸丸中起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搜風潤腸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止痛:白蒺藜味苦辛,性平,歸肝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消腫之效。方中加入白蒺藜,可針對風邪侵襲、腸道氣滯不通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起到疏風止痛之效。
- 潤腸通便:白蒺藜兼具潤腸通便之功,可改善腸道蠕動,促進排泄,緩解便祕等症狀。對於因風邪阻滯、氣機不暢而導致的便祕,白蒺藜能起到潤腸通便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搜風潤腸丸中添加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行氣消滯:枳殼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枳殼,可助於行氣消滯,疏肝理氣,緩解腸道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二、通便潤腸:枳殼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能夠促進腸蠕動,改善便祕。方中配合其他潤腸通便藥物,可達到潤腸通便、排毒清腸的效果,改善腸道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搜風潤腸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療「大麻瘋」(即嚴重風疾,泛指頑固皮膚瘡瘍、風毒壅滯或麻風病)。其功效基於「去六腑積熱,舒暢經絡」,推測用於熱毒深伏、經絡閉阻所致之皮膚潰爛、麻木不仁、風疹癢痛等症,尤其適合熱結腸燥、風邪內外夾攻之證。
二、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清熱解毒為主軸
- 紋大黃(酒製):瀉六腑積熱,酒蒸緩其峻下,增活血之力。
- 金銀花、黃芩:清上焦風熱,解毒消瘡。
- 苦參、白鮮皮:燥濕清熱,專治皮膚風毒瘙癢。
- 黑元參:滋陰降火,解血分熱毒。
(2)潤燥通腑以祛風
- 家桃仁、鬱李仁、土麻仁、胡麻仁:潤腸通便,使熱毒從下而瀉。風邪久留多因腸燥,通腑則風無所依附。
- 威靈仙、獨活:祛風濕、通經絡,引藥力達表。
(3)活血疏風並行
- 赤芍、白蒺藜:涼血活血,散風止癢。蒺藜量重用至三兩,凸顯其疏肝散風之效。
- 枳殼:行氣寬腸,助通降之勢。
(4)酒蒸與炮製意義
- 大黃、苦參、威靈仙等以酒蒸,取其上行外達,增強活血透邪之力。
- 麻仁炒用減滑腸之弊,兼顧健脾。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通腑泄熱」為核心,佐以「潤燥活血、透表祛風」,符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臟腑通則外邪易去」之理。適用於內熱壅盛、腸燥風動之證,尤重疏通內外壅滯,非單純表散可解者。蜜丸緩圖,使藥力持久,漸除積熱風毒。
傳統服藥法
紋大黃(酒拌,9蒸9曬)3兩,家桃仁(開水泡,去皮尖,淨油)1兩,淨銀花(酒蒸)1兩,片黃芩1兩,鬱李仁(取淨肉)5錢,土麻仁(炒)1兩,胡麻仁(炒)1兩,黑元參1兩,嫩苦參(酒蒸)1兩,威靈仙(酒蒸)1兩,香獨活2兩,白鮮皮(酒蒸)1兩,京赤芍(酒炒)1兩,白蒺藜3兩,陳枳殼1兩。
去六腑積熱,舒暢經絡。
上為蜜丸。
每服3錢,每日早、晚滾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搜風潤腸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因此,在服用本方劑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搜風潤腸丸, 出處:《袖珍》卷一引《聖惠》。 組成:沉香5錢,檳榔5錢,木香5錢,青皮(去白)5錢,蘿蔔子(炒)5錢,槐角(炒)5錢,陳皮(去瓤)5錢,枳殼(去瓤,炒)5錢,枳實(麸炒,去瓤)5錢,三棱(煨)5錢,木通5錢,鬱李仁(去皮)1兩(一方有大黃,無木通)。 主治:常服潤腸,導化風氣。主治:三焦不和,胸中痞悶,氣不升降,飲食遲化,腸胃燥澀,大便秘硬。
搜風潤腸丸,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紋大黃(酒拌,9蒸9曬)3兩,家桃仁(開水泡,去皮尖,淨油)1兩,淨銀花(酒蒸)1兩,片黃芩1兩,鬱李仁(取淨肉)5錢,土麻仁(炒)1兩,胡麻仁(炒)1兩,黑元參1兩,嫩苦參(酒蒸)1兩,威靈仙(酒蒸)1兩,香獨活2兩,白鮮皮(酒蒸)1兩,京赤芍(酒炒)1兩,白蒺藜3兩,陳枳殼1兩。 主治:去六腑積熱,舒暢經絡。主治:大麻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