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腸丸

RUN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12%
胃經 9%
肺經 9%
小腸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2%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潤腸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桃仁性平,味甘苦,入心、肺、大腸經。其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苦杏仁苷等成分,具有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的作用,能緩解便祕,改善腸道功能。此外,桃仁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血液流通,有助於緩解因瘀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因此,潤腸丸中加入桃仁,可以起到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提高藥效。

潤腸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涼滑,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其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
  2. 滋陰降火:火麻仁性寒,能清熱降火,對於因燥熱引起的便祕尤爲有效。其可滋陰降火,緩解燥熱,使腸道恢復正常功能,促進排便。

因此,火麻仁作爲潤腸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改善便祕,並起到滋陰降火的輔助作用。

潤腸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潤腸: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潤腸丸常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潤滑腸道,從而緩解便祕。
  2. 調和藥性:潤腸丸中常含有其他性寒或燥烈的藥材,如大黃、芒硝等,而當歸性溫,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腸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潤腸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潤腸丸主要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症,大黃的瀉下作用可幫助排泄腸道積存的宿便,緩解便祕症狀。

二、 清熱解毒:大黃除了瀉下作用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一些便祕患者伴有腸道濕熱,大黃的清熱作用可消除腸道濕熱,改善便祕症狀。

潤腸丸方劑中加入羌活,看似與潤腸功效無關,實則暗藏玄機。

羌活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潤腸丸多用於治療腸燥便祕,常伴有腹部冷痛、四肢乏力等寒凝氣滯的症狀。

因此,加入羌活,一方面可溫通腸道,緩解寒凝導致的便祕;另一方面,也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腸胃蠕動,從而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潤腸丸中加入升麻,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散、解毒、消腫之功效。在潤腸丸中,升麻的作用並非直接潤腸,而是用其升散之力,疏通腸道氣機,促進腸蠕動,利於排泄

此外,升麻亦能解毒消腫,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減輕腸道炎症,從而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因此,升麻在潤腸丸中並非直接潤腸,而是通過疏通氣機,促進腸道蠕動,並解毒消腫,間接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潤腸丸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潤腸丸常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血液供應,緩解腸道燥熱,幫助通便。

此外,紅花還能緩解腸道疼痛,如因腸道痙攣導致的腹痛,紅花的活血化瘀作用能緩解疼痛症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因此,紅花在潤腸丸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便祕症狀,提高藥效。

潤腸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鬱李仁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脾、大腸經。其具有以下作用:

  1. 潤腸通便: 鬱李仁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使大便通暢。
  2. 軟堅散結: 鬱李仁對於腸道積滯、氣機不暢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

因此,在潤腸丸中加入鬱李仁,能有效發揮其潤腸通便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便祕的目的。

主治功效


潤腸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潤腸丸,出自《衛生寶鑒》,為一首歷史悠久的中醫經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伏火、風結血結所致的大便秘結。根據多篇古文記載,其組成及功效略有差異,但總體治療原理一致。

主治症狀

綜合各古文記載,潤腸丸主治以下症狀:

  • 大便秘結: 包括大便乾燥、堅硬、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等症狀。
  • 胸膈痞悶: 感覺胸口及胃部脹滿、不舒暢。
  • 飲食遲化: 消化不良,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
  • 腸胃燥澀: 腸道津液不足,缺乏潤滑。
  • 不思飲食: 食慾減退,不想進食。
  • 腹脅堅脹: (《聖濟總錄》)妊娠期大便不通,腹部和脅肋部堅硬脹滿。

病因病機

潤腸丸針對的病因病機主要包括:

  • 脾胃伏火: 脾胃中蘊藏熱邪,灼傷津液,導致腸道失於濡潤。
  • 風結秘: 風邪侵襲,與燥熱相結,阻滯腸道氣機,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
  • 血結秘: 血瘀阻滯腸道,或陰血虧虛,不能濡養腸道,導致大便秘結。
  • 熱秘: (《類證治裁》)熱邪壅盛,耗傷津液,大腸失潤而便秘。
  • 津液虧損:(《嚴氏濟生方》)發汗、利小便等導致津液耗損,大腸失潤。
  • 三焦不和:(《衛生寶鑒》)三焦氣機不暢,影響水液代謝和食物的運化。

治療原理

潤腸丸的治療原理概括為:潤腸通便,活血散結,清熱瀉火,行氣除痞。具體體現為:

  • 潤腸通便:
    • 麻子仁、郁李仁、杏仁、桃仁: 富含油脂,潤燥滑腸,促進排便。
    • 當歸: 補血活血,血能潤燥,改善腸道乾燥狀態。
  • 活血散結:
    • 桃仁、當歸、紅花: 活血化瘀,消散血結,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蠕動。
  • 清熱瀉火:
    • 大黃: 苦寒之性,瀉下通便,清除腸道積熱。
    • 升麻: 清熱解毒,並能升提清陽,有助於恢復正常的排便功能。
  • 行氣除痞:
    • 羌活: 疏散風邪,行氣止痛,改善胸膈痞悶的症狀。
    • 枳殼、陳皮、木香、檳榔: (部分方劑中含有) 行氣導滯,消脹除痞。
    • 防風、秦艽、皂角子:(《湯頭歌訣》)加強祛風、通便效果。
  • 補益脾胃:
    • 人參、白芍藥、生甘草: (部分方劑中含有) 補益脾氣,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方劑組成及加減

不同醫家記載的潤腸丸組成略有差異,主要包括以下藥物:

基本組成:

  • 桃仁
  • 火麻仁/麻子仁
  • 當歸/當歸尾
  • 大黃
  • 羌活

常見加減:

  • 升麻、紅花、郁李仁
  • 枳實、白芍藥、人參、生甘草、陳皮、木香、檳榔(《衛生寶鑒》)
  • 防風、皂角、秦艽(《湯頭歌訣》、《類證治裁》)
  • 杏仁、枳殼、阿膠、防風(《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
  • 肉蓯蓉、沉香(《嚴氏濟生方》)
  • 桑根白皮、甜葶藶、防己、天門冬、枳殼、檳榔、牽牛子(《聖濟總錄》)

總結

潤腸丸是一首針對多種原因導致的便秘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潤腸、活血、清熱、行氣等多重作用,達到通便的目的。不同醫家根據臨床經驗對其組成進行了加減,使其更加靈活地應對不同類型的便秘。然而,其核心的治療原理始終是潤燥、和血、疏風、通便,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歸尾1兩,鬱李仁1兩,麻仁1兩,枳實1兩,桃仁1兩,芍藥1兩,皂角子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氣喘貧血肺結核腳氣病大便秘結痔瘡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月經稀少閉經暴食症大腸激擾綜合症

相同名稱方劑


潤腸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麻子仁1兩,當歸1兩,桃仁1兩,生地黃1兩,枳殼1兩。 主治:潤血燥。主治:大便不通。

潤腸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當歸5錢,枳殼5錢,百草霜1兩5錢,大黃5錢(紙包煨)。 主治:痔漏。大腸內結燥疼痛。

潤腸丸, 出處:《廣嗣紀要》。 組成:火麻子(去殼,取淨仁,研細)2兩,桃仁(去皮尖,另研,生用)1兩。 主治:妊娠血虛蓄熱,而致便難者。

潤腸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五。 組成:桃仁5錢,麻仁5錢,當歸尾5錢,大黃5錢,羌活5錢,升麻、紅花、鬱李仁。 主治:脾胃中伏火秘結,及風結血結。

潤腸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歸尾1兩,鬱李仁1兩,麻仁1兩,枳實1兩,桃仁1兩,芍藥1兩,皂角子1兩。 主治:男子血虛氣結,大便不通;婦人産後血虛燥秘。

潤腸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麻子仁1兩,桃仁(去皮尖)1兩,枳實5錢,芍藥1兩,當歸半兩,大黃(煨)半兩。 主治:潤燥,活血,疏風。主治:脾胃伏火,風血秘結,大便秘澀,或乾燥塞不通,全不思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