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幽湯

通幽湯

TONG Y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脾經 17%
肝經 15%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肺經 9%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腸胃不通,症狀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祕等,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血液供應,緩解腸道痙攣,有助於通便排氣,緩解腹痛。
  2. 滋陰補血,益氣養血: 當歸亦具滋陰補血、益氣養血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腸胃功能失調也有一定幫助。通幽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患者,當歸能補益氣血,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腸胃消化吸收,改善整體體質,從而達到通幽之效。

通幽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滯、腸胃不通的病症,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並滋養陰液,緩解腸胃燥熱,促進排泄,起到通幽的作用。
  2. 配伍增效: 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生地黃與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藥材搭配,可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與當歸、白芍等滋陰養血藥材搭配,可提高滋陰潤燥的效果。

通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通幽湯用於治療腸胃虛寒、氣血不足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熟地黃能補益氣血,改善因氣血虧虛而引起的腸胃虛寒症狀。
  2. 溫陽化氣: 熟地黃入腎經,能溫陽化氣,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通幽湯中加入熟地黃,不僅能滋補脾腎,還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通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通幽湯為峻下逐瘀之劑,藥性偏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芒硝配伍,可以加強其瀉下作用,並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甘草與大黃配伍,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性,使其更易於下行。

因此,甘草在通幽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也能增強療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作用。

通幽湯中使用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升陽解表,開結通竅: 升麻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脾經,具有升陽解表、透疹、消腫止痛的功效。通幽湯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腸胃,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升麻可解表散寒,使氣機疏通,解除腸道鬱滯,促進排泄。
  2. 配合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通幽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具有理氣消積、通泄腸胃的作用,升麻則起到協同作用,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促進氣機升降,達到通幽止痛的目的。

通幽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能破血行瘀,改善血瘀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潤腸通便:桃仁富含油脂,具有潤滑腸道的作用,能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

因此,通幽湯中加入桃仁,能有效解決因血瘀、腸燥等因素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起到通幽排毒、緩解疼痛的作用。

通幽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症,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局部血液供應,緩解腹痛,有助於通便。
  2. 消腫止痛:紅花能促進炎症消退,對於腸胃炎症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通幽湯中也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與紅花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紅花在通幽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幫助改善腸胃功能,緩解腹痛、便祕等症狀。

通幽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通幽湯主治腸胃積滯、熱結不通,大黃可清熱瀉火,並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通利大便,解除腸胃阻塞。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通幽湯常用於治療腸道瘀血阻滯、腹痛便祕等症,大黃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化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排便。

通幽湯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項功效:

1.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滑潤,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排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使腸道通暢,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2. 清熱利濕:火麻仁亦具清熱利濕之效,可清泄腸胃熱邪,利濕通淋,有助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進一步配合通幽湯的整體功效。

故火麻仁在通幽湯中,扮演著潤腸通便、清熱利濕的重要角色,使藥效更加全面,並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幽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通幽湯主要針對「大便難,幽門不通」之證,其主治症狀包含:

  • 大便燥閉:大便秘結不通,質地乾硬難解。
  • 幽門不暢:胃下口(幽門)氣機不降,影響腸腑傳導。
  • 上衝氣逆:氣機上逆導致「吸門不開」(咽喉氣道不暢),進而引發噎塞感或吞咽困難。
  • 氣不得下:腑氣壅滯,升降失調,表現為腹脹、噯氣或排便不暢。

此類證候多與陰血不足、腸燥氣滯兼有瘀阻相關,常見於年老體虛、產後血虛或熱病傷陰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方結構分析

  1. 養血潤燥

    • 生地:滋陰養血,清熱生津,潤腸通便。
    • 歸須(當歸尾):活血養血,兼能潤腸,尤擅通利血分。
    • 柏子仁、麻仁、鬱李仁:三味均為潤腸通便要藥,柏仁兼養心安神,麻仁質潤多脂,鬱李仁性降利氣導滯。
  2. 活血通絡

    • 紅花:活血化瘀,協同歸須疏通腸道氣血瘀滯,改善「幽門不通」之病理狀態。
  3. 升清降濁

    • 升麻:輕清升舉,既能引陽明清氣上升(「欲降先升」之理),又能協同諸潤下藥調節氣機升降,緩解「氣不得下」之逆。

治療機轉

  • 滋養陰血:解決腸燥之本(陰虛血少)。
  • 活血通瘀:改善腸道氣血瘀滯,助腑氣通降。
  • 潤下導滯:直接軟化大便,促進排便。
  • 升降並調:升麻與降氣潤下藥配伍,恢復「清升濁降」之生理功能。

適用證型

本方適用於陰血虧虛兼氣滯血瘀之便秘,特點為:

  • 大便乾結如羊屎,排便費力。
  • 可能伴隨面色晦黯、舌質偏暗或有瘀斑。
  • 脘腹脹滿或咽喉梗阻感(氣逆上衝之象)。

此方體現「潤下為主,活血為輔,升降相因」的立法原則,針對複雜病機的標本兼治策略。

傳統服藥法


歸須、紅花、鬱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潤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吞咽障礙噁心反胃胰臟炎大便秘結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麻疹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大便時間較長

相同名稱方劑


通幽湯, 出處:《醫方考》卷二。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梢、大黃(酒浸,煨)、桃仁泥、紅花、升麻。 主治:結燥腹痛。

通幽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生地、升麻、桃仁泥、歸身、甘草、紅花、麻仁(炒)。 主治:津液不足,大腸乾澀,大小便不通。

通幽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五。 組成:紫草、歸梢、生地、麻仁(研)、枳殼、酒大黃、檳榔、紅花、桃仁泥。 主治:利大便。潤腸,涼血,降火。主治:痘疹大便艱難。

通幽湯, 出處:《清代名醫醫案大全·葉天士醫案》。 組成:歸須、紅花、鬱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主治:潤下。主治:高年腎陰暗虧,血液不能灌溉四旁,腸中枯燥,更衣頗覺費力,大便艱澀不爽,臍間隱隱作痛。

通幽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當歸1錢,生地黃5分,熟地黃5分,甘草(炙)5分,升麻1錢,桃仁1錢,紅花3分,大黃(煨)3錢,火麻仁3錢功效:辛潤幽門。 主治:辛潤幽門。主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大便燥閉,氣不得下。

通幽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桃仁泥1分,紅花1分,生地黃5分,熟地黃5分,當歸身1錢,炙甘草1錢,升麻1錢。 主治:潤燥通塞。以辛潤之。潤枯槁,通壅塞。調和氣血,開通胃腑。主治:胃腸燥熱,陰液損傷,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脹滿。脾胃初受熱中,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燥熱內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閉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