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腸胃不通,症狀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祕等,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血液供應,緩解腸道痙攣,有助於通便排氣,緩解腹痛。
- 滋陰補血,益氣養血: 當歸亦具滋陰補血、益氣養血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腸胃功能失調也有一定幫助。通幽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患者,當歸能補益氣血,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腸胃消化吸收,改善整體體質,從而達到通幽之效。
通幽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滯、腸胃不通的病症,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並滋養陰液,緩解腸胃燥熱,促進排泄,起到通幽的作用。
- 配伍增效: 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生地黃與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藥材搭配,可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與當歸、白芍等滋陰養血藥材搭配,可提高滋陰潤燥的效果。
通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通幽湯用於治療腸胃虛寒、氣血不足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熟地黃能補益氣血,改善因氣血虧虛而引起的腸胃虛寒症狀。
- 溫陽化氣: 熟地黃入腎經,能溫陽化氣,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通幽湯中加入熟地黃,不僅能滋補脾腎,還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通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通幽湯為峻下逐瘀之劑,藥性偏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芒硝配伍,可以加強其瀉下作用,並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甘草與大黃配伍,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性,使其更易於下行。
因此,甘草在通幽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也能增強療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作用。
通幽湯中使用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升陽解表,開結通竅: 升麻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脾經,具有升陽解表、透疹、消腫止痛的功效。通幽湯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腸胃,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升麻可解表散寒,使氣機疏通,解除腸道鬱滯,促進排泄。
- 配合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通幽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具有理氣消積、通泄腸胃的作用,升麻則起到協同作用,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促進氣機升降,達到通幽止痛的目的。
通幽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能破血行瘀,改善血瘀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潤腸通便:桃仁富含油脂,具有潤滑腸道的作用,能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
因此,通幽湯中加入桃仁,能有效解決因血瘀、腸燥等因素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起到通幽排毒、緩解疼痛的作用。
通幽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症,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局部血液供應,緩解腹痛,有助於通便。
- 消腫止痛:紅花能促進炎症消退,對於腸胃炎症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通幽湯中也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與紅花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紅花在通幽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幫助改善腸胃功能,緩解腹痛、便祕等症狀。
通幽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通幽湯主治腸胃積滯、熱結不通,大黃可清熱瀉火,並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通利大便,解除腸胃阻塞。
-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通幽湯常用於治療腸道瘀血阻滯、腹痛便祕等症,大黃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化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排便。
通幽湯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項功效:
1.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滑潤,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排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使腸道通暢,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2. 清熱利濕:火麻仁亦具清熱利濕之效,可清泄腸胃熱邪,利濕通淋,有助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進一步配合通幽湯的整體功效。
故火麻仁在通幽湯中,扮演著潤腸通便、清熱利濕的重要角色,使藥效更加全面,並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通幽湯
組成: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桃仁: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火麻仁: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降氣和潤燥。
主治:
- 大便困難,幽門不通,逆氣上衝,食門不開,被堵塞,大便乾燥閉塞,氣體無法排出。
功效:
- 潤腸通便、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補氣益血。
用法:
- 口服,一日一劑,水煎服。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
注意事項: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服藥期間應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通幽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潤腸通便、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大便困難、幽門不通、逆氣上衝、食門不開、被堵塞、大便乾燥閉塞、氣體無法排出等症狀。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不宜飲酒,應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歸須、紅花、鬱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潤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幽湯, 出處:《醫方考》卷二。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梢、大黃(酒浸,煨)、桃仁泥、紅花、升麻。 主治:結燥腹痛。
通幽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生地、升麻、桃仁泥、歸身、甘草、紅花、麻仁(炒)。 主治:津液不足,大腸乾澀,大小便不通。
通幽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五。 組成:紫草、歸梢、生地、麻仁(研)、枳殼、酒大黃、檳榔、紅花、桃仁泥。 主治:利大便。潤腸,涼血,降火。主治:痘疹大便艱難。
通幽湯, 出處:《清代名醫醫案大全·葉天士醫案》。 組成:歸須、紅花、鬱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主治:潤下。主治:高年腎陰暗虧,血液不能灌溉四旁,腸中枯燥,更衣頗覺費力,大便艱澀不爽,臍間隱隱作痛。
通幽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當歸1錢,生地黃5分,熟地黃5分,甘草(炙)5分,升麻1錢,桃仁1錢,紅花3分,大黃(煨)3錢,火麻仁3錢功效:辛潤幽門。 主治:辛潤幽門。主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大便燥閉,氣不得下。
通幽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桃仁泥1分,紅花1分,生地黃5分,熟地黃5分,當歸身1錢,炙甘草1錢,升麻1錢。 主治:潤燥通塞。以辛潤之。潤枯槁,通壅塞。調和氣血,開通胃腑。主治:胃腸燥熱,陰液損傷,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脹滿。脾胃初受熱中,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燥熱內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閉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