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潤腸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補血,潤燥生津: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生津之功效。方中加入熟地黃,可以補益腎陰,滋潤腸道,緩解因陰虛燥熱導致的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
二、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黃芪等偏於溫燥,而熟地黃性寒,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更能達到滋陰潤腸的功效。
滋陰潤腸丸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滋陰,潤腸通便: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滋陰潤腸丸主要針對陰虛腸燥引起的便祕,而當歸能補血滋陰,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二、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當歸與其他藥物配合,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當歸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材配合,可增強滋陰潤腸的效果;與黃芪、白芍等補氣藥材配合,可補氣養血,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
滋陰潤腸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緩解因陰虛火旺所導致的便祕。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潤腸通便。對於因熱邪壅滯腸道、津液虧損而導致的便祕,大黃可以清熱瀉火,潤腸通便,使排便通暢。
此外,大黃與其他滋陰潤腸的藥物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滋陰潤腸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滋陰潤腸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物,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減輕腸胃負擔。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滋陰潤腸丸的整體療效,使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改善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
滋陰潤腸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潤腸通便: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能改善便祕,使腸道潤滑,利於排泄。
- 滋陰降火: 火麻仁亦有滋陰降火的功效,能緩解因燥熱引起的便祕,同時也能滋養陰液,緩解腸道乾燥。
火麻仁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配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潤腸的功效。
滋陰潤腸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對於因陰虛火旺所致的便祕、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潤腸通便:生地黃能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使大便軟化,並能改善因燥熱引起的便祕。
因此,生地黃在滋陰潤腸丸中起到滋陰潤腸、清熱通便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滋陰潤腸丸中包含桃仁,主要是因為桃仁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桃仁性味苦甘,歸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腸道,導致便祕、腹痛等症狀,桃仁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
- 滋陰潤燥:桃仁還有一定的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因陰虛燥熱引起的便祕,桃仁可以起到滋陰潤燥、潤腸通便的作用。
因此,滋陰潤腸丸中加入桃仁,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改善便祕、腹痛等症狀。
滋陰潤腸丸中加入紅花,看似矛盾,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紅花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雖然紅花性溫,但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此外,紅花還可改善腸道黏膜的血液供應,促進腸道修復,對於因腸道炎症引起的便祕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滋陰潤腸丸中加入紅花,不僅可以緩解便祕,還可以促進腸道健康,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滋陰潤腸丸中加入升麻,看似與滋陰潤腸的功效相悖,實則有其深意。
升麻性味辛溫,善於升提陽氣,可達脾胃之氣,並能升清降濁,調節氣機升降。 滋陰潤腸丸以滋陰潤燥為主,但若脾胃氣虛,濕濁下陷,則藥物難以有效到達腸道,甚至可能加重濕困腸腑。
因此,升麻加入方劑,可藉其升陽健脾之效,提振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運化吸收,更有效地滋陰潤腸,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陰潤腸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腸秘結,血少腸枯,久不大便」,屬中醫「陰虛腸燥便秘」範疇。
其病機核心為:
- 陰血不足:腸道失潤,枯燥難行,致大便堅硬難下。
- 血虛脈澀:血液虧少,腸道失養,傳導無力,日久成秘。
- 燥熱內結:陰虛生內熱,熱灼津液,加重腸燥。
此證特點為:
- 大便乾結如栗,排出困難
- 面色蒼白或潮紅,口乾舌燥
- 舌質偏紅少津,脈細或細數
滋陰潤腸丸以「養血滋陰、潤腸通便」為主,兼「活血升清」,適合慢性便秘屬虛中夾實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核心藥物配伍
滋陰養血潤腸
- 熟地黃、生地黃:滋腎陰、養血潤燥,補充腸道津液。
- 當歸:養血活血,潤腸通便(《本草綱目》言其「潤大腸燥結」)。
- 麻仁:質潤多脂,潤腸通便,針對腸燥便難。
活血通絡
- 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改善血虛導致的腸道脈絡瘀滯,助大腸傳導。
(血虛久瘀可加劇便秘,活血能促氣血流通)
- 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改善血虛導致的腸道脈絡瘀滯,助大腸傳導。
瀉熱通便
- 熟大黃:瀉下力緩,清熱通便而不傷正,適合虛中夾實之便秘。
升清降濁
- 升麻:輕清上行,提舉清陽,與降濁藥相配,調節氣機升降(「欲降先升」之理)。
調和藥性
- 生甘草:緩和大黃瀉下之峻性,兼調和諸藥。
(2)治療原理
- 養血滋陰:填補陰血,直接潤澤腸道,改善「枯涸」狀態。
- 活血通絡:破除血虛兼瘀之滯,恢復腸道氣血運行。
- 潤降結合:麻仁、大黃潤下通便,升麻調節氣機防過降傷氣。
- 標本兼治:以滋陰養血治本,活血通便治標,適合慢性虛性便秘。
(3)與相似方劑比較
- 對比「潤腸丸」(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
本方多熟地、紅花、升麻,養血活血力更強,且兼顧升清。 - 對比「增液承氣湯」:
增液湯偏重津虧熱結,本方則側重血虛兼瘀,通下力較緩和。
三、總結
此方針對「血虛陰虧、腸燥絡瘀」之便秘,以養血潤燥為主,佐以活血升降,屬攻補兼施之劑。適用於老人、產後、久病陰血不足者,若純實熱便秘則非其宜。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當歸、熟大黃、生甘草、麻仁、生地黃、桃仁(去皮尖)、紅花、升麻。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白湯送下;虛弱者,每服減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潤腸,通便止血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潤腸丸, 出處:《攝生秘劑》卷二。 組成:熟地黃、當歸、熟大黃、生甘草、麻仁、生地黃、桃仁(去皮尖)、紅花、升麻。 主治:大腸秘結,血少腸枯,久不大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