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氣散
JIAO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九引《蘇恭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3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腳氣散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川牛膝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腳氣症多因濕熱蘊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停滯,造成肢體腫脹、疼痛等症狀。川牛膝能有效利水滲濕,消除水腫,緩解腳氣的症狀。
- 活血化瘀: 川牛膝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腳氣病患因血脈瘀阻造成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其藥性溫和,不會加重炎症,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腳氣的效果。
腳氣散中添加硇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殺菌止癢: 硇砂性寒,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能有效抑制腳氣真菌的生長繁殖,並可止癢消炎,緩解腳氣所引起的瘙癢、灼熱等不適。
二、 燥濕除痺: 硇砂性燥,能有效去除腳氣患者體內過多的濕氣,並可消除痺痛,改善腳氣引起的腫脹、麻木等症狀。
然而,硇砂毒性較大,需慎用,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製使用。
腳氣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散寒邪,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腳氣常因寒濕入侵而引起,細辛可溫散寒邪,緩解腳氣帶來的疼痛和瘙癢症狀。
2. 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細辛亦能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可改善腳氣引起的腫脹、水腫等症狀。腳氣散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等也具有除濕利水作用,細辛與之配合,可增強療效。
腳氣散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之功效。腳氣症多因濕熱下注,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丹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緩解水腫和疼痛。
- 清熱解毒:丹參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感染程度。腳氣症患者常伴有局部紅腫、潰爛等感染現象,丹參可起到輔助消炎的作用。
腳氣散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腳氣多因脾虛濕盛所致,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能補脾胃之氣,利水滲濕,消除水腫,改善腳氣所致的肢體沉重、水腫等症狀。
- 固表止汗:白朮亦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防止體表汗液外泄,避免濕氣入侵,有助於減少腳氣的發作。
因此,白朮在腳氣散方中起到健脾燥濕、固表止汗的功效,是治療腳氣的重要藥物之一。
腳氣散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消腫:鬱李仁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腳氣常伴隨水腫,鬱李仁可促進水分代謝,減少水腫。
二、潤腸通便:鬱李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濕熱停滯而導致的便祕,有助於排毒,減輕腳氣的症狀。
綜上所述,鬱李仁在腳氣散中起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腳氣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腳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弱上氣,痹滿不能食;脹腫;兼療風虛冷脹不能食」,其病機可歸納為:
- 濕濁下注,氣機壅滯:腳氣病(非現代所指之維生素B1缺乏症,而古人泛稱下肢腫脹、麻木、疼痛之症)多因濕邪流注下肢,阻遏氣血運行,導致「腳弱」「痹滿」「脹腫」。
- 脾虛失運,水濕內停:症狀如「不能食」「脹」反映脾胃氣虛,運化失職,濕濁內生,甚至上逆致「上氣」。
- 風寒夾雜,陽氣不展:「風虛冷脹」提示兼夾風寒邪氣,陽氣不溫,加劇水濕停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牛膝(3兩):下行之力強,引藥下行至下肢,利水通經,兼活血,針對「腳弱脹腫」之根本。
- 硇砂(3兩):性溫,蝕腐消積,古人用於攻逐痰濕瘀結,此處借其散結消腫之力,破滯除滿。
臣藥:
- 細辛(3兩):辛溫走竄,祛風散寒,溫化水濕,解決「風虛冷脹」之因。
- 白朮(3兩):健脾燥濕,助運化以絕濕濁之源,改善「不能食」之症。
佐使藥:
- 丹參(3兩):活血祛瘀,助牛膝疏通下肢氣血,防止濕滯成瘀。
- 鬱李仁(去皮,3兩):潤腸利水,通下焦壅滯,協同牛膝、硇砂導濕下行。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硇砂、牛膝攻逐水濕為主,佐以白朮健脾固本,避免傷正。
- 標本同治:細辛、丹參針對風寒與血瘀之標,白朮、牛膝調理脾腎與水濕之本。
- 酒調服:借酒性溫通,增強行氣活血、助藥勢下達之功。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 利水消腫、溫散風寒、健脾活血 的組合,達到:
- 下行水濕:牛膝、鬱李仁引濕濁從二便出,硇砂破滯,改善下肢腫脹。
- 宣通氣機:細辛散寒開痹,丹參活血,解除「痹滿」麻木。
- 健脾助運:白朮振奮脾陽,從源頭減少濕濁生成,恢復食慾。
夏季禁用之因,可能在於硇砂辛熱、細辛溫燥,恐助暑邪;忌口桃李生菜等,或因其性涼生濕,與方藥溫通利水之性相悖。
(註:硇砂為礦物藥,含氯化銨等成分,現代臨床已少用,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之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牛膝3兩,硇砂3兩,細辛3兩,丹參3兩,白朮3兩,鬱李仁(去皮)3兩。
下氣消腫,利小便。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調下,日3次。
春、秋、冬三月時得服,夏熱不可服;忌桃、李、雀肉、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腳氣散, 出處:《外台》卷十九引《蘇恭方》。 組成:牛膝3兩,硇砂3兩,細辛3兩,丹參3兩,白朮3兩,鬱李仁(去皮)3兩。 主治:下氣消腫,利小便。主治:腳弱上氣,痹滿不能食;脹腫;兼療風虛冷脹不能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